“胃肠道”、“精神障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但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教授眼中,却有着莫大的联系。而这在段丽萍教授的门诊中,就可以感受到。
“大夫,您看我这胃镜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怎么就是胃痛、不舒服呢?您说我这可怎么办呀?”
患者说着说着,眼泪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流,内心的紧张、不安和焦虑也流露出来。
这种现象引起了段丽萍教授的注意,也让她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一步步深入的研究发现,临床就诊的这些功能胃肠病患者,相当部分伴随着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而通过对功能胃肠疾病、焦虑抑郁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发现,这两者与健康人群相比,肠道菌群多样性减低,拟杆菌等菌种数量成为主要菌种。
在我们的身体里,还有另一套独立的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由于其机制实在太过复杂,因此常被人戏称为“第二个大脑”。当我们的肠道菌群不平衡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因而,肠道内的细菌对大脑里所发生的一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精神疾病,如抑郁、焦虑等,以往都被认为是脑部的疾病,而通过现在的一些研究发现,脑部与肠道有着紧密联系,大脑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影响外周神经系统,进而影响肠道功能与菌群种类;而肠道菌群的紊乱也可通过神经-免疫功能的调节反过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段丽萍教授解释,正是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目前,临床上会针对肠道功能异常同时伴有抑郁症、自闭症等症的患者,尝试通过肠道菌群的调控,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
“正是有了这个发现,所以我们才建议一些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来辅助治疗,比如,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及酸奶,再配合益生菌的药物治疗,也可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段丽萍教授提醒,健康人群也要注意日常的饮食调节,呵护肠道,保持好的心情。
相关阅读
益生菌改善抑郁症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行为生物学研究组通过十年的研究发现,补充益生菌可能是治疗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潜在有效方法。
该研究组通过大鼠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发现慢性束缚应激引起了大鼠肠道菌群改变,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增加,记忆受损,海马5-HT水平降低和BDNF mRNA表达减少,血浆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而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水平降低。而补充瑞士乳杆菌NS8不仅能够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焦虑、抑郁和记忆,还能提高海马5-HT水平和BDNF mRNA表达,降低皮质醇水平和IL-10水平,整体效果优于常用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该研究结果发表在Neuroscience期刊。摘编自中科院心理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