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3月11日> 总第1296期 > 07 > 新闻内容
发烧的他在要你的关心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师 郭俊伟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1日  查看次数:  
  我们的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有些时候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
当我第一次跟人这么说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你自己仔细想想,从小到大你所患各种疾病时,比如偶尔发个烧,是不是从这些疾病中获得了某些“好处”,比如来自家人的关心。
前不久听一位朋友提起,她不满周岁的孩子在医院治疗眼病后,居然发烧了,温度不高(腋温38℃以下)。细问才知,孩子是在睡着的时候被抱进去治疗,治疗时父母不在身边,再见到父母时已哭成泪人了,而回家后刚好是周末,孩子体温正常,只是睡醒后会哭泣,找妈妈。周一待父母都上班后,娃就开始发烧。由于体温不高,朋友决定给吃点退烧药,在家观察。
于是,父母两人请假在家陪了一天小家伙(小家伙睡觉的时候得抓着父母一方的手),吃了退烧药,体温就恢复正常了。
另外,前不久在儿科会诊的一位十来岁的孩子也是无缘无故发烧,腋温在38℃徘徊,到医院后医生做了各种检查化验也都没找出病因。会诊后得知,这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在过完年后要出去打工了,这个男孩很想让父母不要出去打工,但又觉得自己不能自私,男孩子应该坚强。就在他努力掩盖自己情感的时候,他的身体其实已经觉察了,并通过发烧这种疾病的形式来满足他希望父母在身边陪伴的愿望。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肯定是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的,更加不能指责,他们不是在装病,而是他们的身体比我们更先觉察了他们的情感需要,只不过给出的身体反应是错的。
这样的事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除了发烧,还有慢性胃炎、心慌等,除了小孩,也会发生在老年人,甚至是成年人身上。只是学生并不能通过生病摆脱学业压力,充其量只能将压力延迟;职员并不能通过生病而摆脱工作压力,甚至会在之后不得不连续加班。
当我们无法有意识地整理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时,潜意识会遵循本能帮助我们做出选择,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唯一的问题在于,潜意识选择的方向,是会出错的。因此才需要我们去自我觉察,心理的需要,要在心理上给予满足。
相关阅读
浑身疼可能是
心理的病
近一年来,年近七旬的胡奶奶经常感到全身肌肉疼痛,部位不固定,尤其是颈背部及两上肢呈酸胀痛,有时感到肌肉跳动、躁热、多汗,每日腹泻10余次,并感到心慌、胸闷,气不够喘、烦躁,坐立不安;怕吵,外界声音稍大则感到心烦气躁。尤其是头部,感觉像有东西压着一样﹐稍不如意则发脾气。
曾服过相关药物,辗转就医花了近万元,病情一直未能改善。胡奶奶患的是躯体形式障碍,无故疼痛只是心理疾病躯体化的表现。患者如果能同时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将有助其尽早康复。经过近一个月左右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胡奶奶的症状逐渐消失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