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背景
近日,由健康时报社主办的首届“健康中国·医药健康传播领军者训练营”在北京举行。作为“健康中国论坛”常设项目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健康传媒优秀记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健康传播。
要做个读书人
医药健康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如果没有行业积淀,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时就很难得到想知道的信息。因此,能沉下心来看书就显得尤为必要。
《医药经济报》记者贾岩认为,除了要沉下心,读书的方式也很重要,快速阅读是很难了解到行业真正的核心信息的,必须要慢慢读、细细品才行,这就是专家型记者需要具备的特质。
同样,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也很重要。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建议,读某一专业领域的书应该先读一些基础的,等积累到已经建构起了对这个专业的基本底子之后,再读一些观点鲜明、倾向性明显的业内书籍,这样就可以批判吸收。
“不然,你对这个事情知之甚少,一旦读进去了,你可能就会被书中的观点牵着鼻子走,完全接受了作者的观点,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毛群安说道。
对此,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也深表认同,“一旦你先读了带有偏见的书,就很容易被里边的观点征服。一定要先读一些基础的书籍,等当你有了一个更广博的知识体系时,再面对这个问题,就不至于被书中的观点所引导。”
当然,即使是了解很多行业信息的专家型记者,在做报道时也要避免自己当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表示,很多有名的记者,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年的行业报道,经验已经很丰富了,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也很充分了,但其实最后很可能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或者不自觉地陷入某种学术争议当中,所以建议记者在进行深度报道时,要有一个“清零”心态。
研究数据必不可少
除了行业积淀以外,要想做好一篇行业报道,首先要扎到这个行业中去。怎么扎入?数据就是一条很好的了解途径。
《财新周刊》记者李妍说起自己从事医药报道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数据“结缘”。
“资料研究是第一步,资料研究能做到什么样的深度和广度,最后决定了报道的立意在什么层次。食药监总局经常会发布一些临床的数据,我都会一个一个的深入了解,然后进行对比和分析。”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媒介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也同样建议,无论看专业书籍、学术论文还是在网上通过大数据来收集,知识积累的工作更多体现在日常,每一个领域的个人都应该建立一个资料库。
另外,大量深入的采访其实是最重要的积累,监管部门、企业和专家方面的采访都不可缺少。很多专家一辈子都在做这样的研究,在他们那里往往会得到很有含金量的信息,记者个人也在这样一次次的采访中,得到成长。
好科普要有一个好故事
莫言曾将自己定义成一个有故事而且能讲好故事的人,其实记者也是如此,好科普也要有一个好故事才行。
“故事型记者是把一个平凡的事情通过故事讲出来,还要讲得好。很平常的一件事,一个人讲出来就那么动听,另一个人讲出来就那么乏味,这就是由于讲故事的能力不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健康故事,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历练。”白剑锋说道。
在这方面,《南方都市报》记者王道斌认为,讲故事有三点,结构、细节和语言。
“一篇文章,终归有自己的严密逻辑和合理的框架结构。就像我们去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进去的时候需要一个入口,出来的时候需要一个出口一样。”如果最基本的新闻事实是骨架的话,最后的稿件不可或缺的就是对新闻事件中细节的捕捉。对深度新闻而言,不管多大,点睛的一定是细节。
除此之外,健康记者运用准确丰富的语言也很重要。记者对专家的话能够准确捕捉,不能过度解读,而且语言通俗化,专业很认可,老百姓能看懂,还要饶有趣味。”王道斌说。
在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看来,过去的新闻故事是抢时效,而现在来看就需要深入地把这个故事讲好。
“现在是考验记者讲故事能力的时候,老百姓想知道的不仅仅是最新的消息,也想看要到背后的情况以及延伸,这就要求媒体记者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把故事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