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效应”:重新审视定位
此次的70年庆典,不仅展现了我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仪式,开启了一个他人对我们以及我们对自己的重新定位和审视。
有对夫妻结婚数年,最初由于经济困难,二人“裸婚”,即没有请客办事。数年后,家庭富裕了,妻子决定补办一个婚礼。尽管是补办,但在程序上却是一丝不苟。经过这次婚礼后,妻子发现丈夫有个惊人的变化:能够按时回家了,开始主动分担家务了,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上心了。究其原因,就是经过婚礼的仪式,很多规则明确了,角色身份也清晰了,当众做出的承诺也变得分量满满,丈夫从之前的混混沌沌的状态走出来,真正地扮演起了爱人的角色。可见,“仪式效应”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主导者效应”:树立一种精神
在国际纷争中,国家的态度是明确的,还是暧昧的;是正视的,还是回避的,其结局也是迥异的。这次的大阅兵,以及之前国家在对待别国的态度及做法上,给广大民众树立了坚定、智慧、勇敢、自信的榜样。其意义相当于给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重新定位,实现了一次作为强者、勇者的华丽转身。
其实,家庭、团体、组织中,都有这种主导者效应。如果一个团体的首领是勇敢的、坚定的、积极进取的,那么团体的成员也会形成这样的精神风貌。如果这种影响力足够大,就会形成一种精神,甚至构成企业文化。相反,如果主导者是退缩的、犹疑的、得过且过的,那么下属往往也会亦步亦趋、缩手缩脚,即所谓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父母效应”:影响一个孩子
一个国家怎么样,那么她的国民也会怎么样。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有时就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学生在同学家玩,一个乞丐来上门乞讨。同学妈妈看到立即关上门,并对孩子说,别让他进来,弄脏了我们的地板。后来,这个小学生在家的时候,也有乞丐上门,他刚要去关门,妈妈却默默地盛了一碗米饭给这个乞丐。多年以后,这个小学生成为了一位慈善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被称为“父母效应”。即父母有什么样的言传身教,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
如果父母做不到,只要求孩子去做,那么孩子其实是难以办到的。有个小孩在学校受欺负了,回家告诉妈妈。妈妈碍于面子,不愿找对方的家长,就告诉孩子,下次他再打你,你就打他。可这个孩子下次还是不敢还手。而另一个家长得知孩子被欺负了,立即带着孩子去找对方家长理论。后来,挨欺负的孩子不但得到了对方的道歉,自己也学会了敢于面对爱欺负人的孩子。可见,家长实际行动的效果,远超过口头上的说教。摘自9月7日《北京青年报》,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