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理上来说,冬季是吃海鲜最安全的季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说。夏季是水藻和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季节,如果近海地区受到污染,导致有毒生物含量较高,而鱼、虾、贝壳、蛤类、螺类等海洋生物以这样的浮游生物为食,就会积累藻类中的毒素,食用过量就可能威胁健康。
“秋天吃海鲜尤其要注意烹熟!”高键强调,海产品应高温煮熟后再食用,切不可生食,因为可能会携带很多病菌,如蛤类、牡蛎、蟹等可携带甲型肝炎病毒,有的还携带霍乱弧菌等,而高温可以杀灭细菌。
这些病毒细菌,轻者招致肠胃不适,重者会更为凶残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比如创伤弧菌,5~10月活动最频繁,其“嗜盐”,螃蟹、海虾、贝壳及海鱼等都可能会检出。这种细菌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被携带这种细菌的海鱼、贝类、虾等刺伤;或者游泳时吞咽含有这种细菌的海水。由于其危险性极高,临床上可致严重败血症及肢体坏死,尤其要警惕。近日,珠海一名男子在处理海鲜时不慎被濑尿虾扎破手指,险些丧命,“真凶”就是濑尿虾携带的创伤弧菌。
因此,如果平时喜欢自己做海鲜,处理时就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戴好手套。不过,不用过于担心,一般身体健康的人不会轻易感染创伤弧菌,即使有,也仅仅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但譬如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尤其是患有慢性肝病的人,其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较低,处理和食用海鲜时更要谨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