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老年以后,老人大多都要从强健逐步走向衰弱,无论个体差异,身体功能都一步步在衰退,可以说大多需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越到后面,越意味着年龄的衰退,越难以接受。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只有接纳、认可每个阶段,接受不同状态,才能有助于老人放松自己,感受生活。
第一阶段:闲适
刚退休,条件也许可,这个阶段的老人不要因为生活的转变而有失落感和不满感,应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重心。喜欢吃就吃一点,喜欢穿就穿一点,喜欢玩就玩一点,不要刻薄自己。有些老人在这个阶段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愿意孩子过多照顾和帮助。不拒绝孩子们的资助,不拒绝他们的孝敬。但还是要依靠自己,安排好自己生活。
第二阶段:不逞强
有些人也许过了七十岁,慢慢感觉身体不如以前了。到了这个年龄,要知道这是真老了,慢慢地体力精力都会不行,反应也会越来越差,吃饭要慢——防噎,走路要慢——防跌。虽然意识到部分功能的衰退,老人也不要过于沮丧,生命到这个阶段,大多是如此,学会认老服老,才能将自己的健康状态保持得尽量的长一点,把自己能够自主生活的时间尽量地长一些。
第三阶段:会求人
到了这个阶段,身体各项功能不仅仅是衰退了,身体可能经常会出现一些小毛病,腰腿疼、胸口闷等情况,但对于很多老人来说,辛苦一生,到老也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很多时候他们选择沉默、将就,甚至拒绝帮助。这其实是一种“情感沉默症”。老年人吃苦耐劳了一辈子,过去的教育告诫他们要忍耐、要坚强,倾向于选择压抑自己的需求。而且人在年老后,人际交往上也会产生一些顾虑,“会不会事多麻烦人”、“会不会啰啰嗦嗦让人烦”。还有一些老人不服老,不愿意接受身体衰退的事实,不肯示弱。老人要学会接纳自身的这种状态,学会求助,接受子女的帮助。因为身体问题所导致的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等,可借助医生的帮助,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阶段:直面死亡
随着身体一步步衰弱,老人对死亡的恐惧也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对死亡的恐惧是动物的本能,因为死亡是一种未知,意味着老人很多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做,意味着和熟悉的人分离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老人往往会透着恐惧、无奈甚至愤怒。这个阶段,需要家人的关心、安慰和体贴,帮助老人度过这个阶段。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需要坦然对待。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老人需要拥有的智慧。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