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惊闻上海著名中医专家潘朝曦教授仙逝,令我愕然:潘教授与共和国同龄,现在六十多岁,正值中医执业生涯的黄金年龄,突然离世,令人悲伤。作为医学同仁,我对此深表哀悼!惟愿,潘教授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沉痛之余,写几句话。
我与潘教授并不熟识,也没有见过面,但是我上海的很多朋友,都是他的友人或者学生。大家对他的离世,都感觉震惊,很多朋友说不敢相信,因为有的同学还刚刚听过潘教授的《黄帝内经》课程。
有朋友去了潘教授家里,回来说:师母说潘教授太累了,最后是被病毒感染带走的。
我震惊之余,也上网检索了潘教授的简介:“潘朝曦教授,以擅治各种疑难重危病症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多次应邀赴日本、英国等国会诊和讲学。医余博涉社会、人文、古代天文、军事等诸多学科,造诣颇深,尤精于诗文书画。著有医著十余部、艺术类著作三部,发表医学及文化类论文数十篇。中央、地方及海外媒体均对其均作过专访,还参与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潘朝曦教授的英年早逝,让我想起了一位西医健康专家黄建始教授。
黄建始教授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健康管理》杂志主编。从事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建设的研究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创作等工作。在美国和加拿大留学、工作、生活17年,在美国做了很多研究。2003年回国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健康科普文章100多篇,应邀在全国各地做健康管理和健康科普讲座400多场,累计直接听众过十万人。参与多部教材和学术专著的主编和章节写作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健康管理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在普及和促进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健康科普方面做了一些被认可的工作。
黄建始教授每天工作繁忙,讲学任务非常重,出差是家常便饭,他曾经在微博里面多次写自己太累了。结果2011年黄教授突然去世,年仅五十几岁,令人叹息。
没有比健康专家的英年早逝更令普通百姓震惊的了,大家会很疑惑:你们讲的那些理论,都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为何结果会如此?
其实,这也正是我要对大家说的,那就是:健康法则面前,人人平等。
这两位医学专家,一个中医,一个西医,共同的特点都是太忙碌了,身上的使命感太强了。写书、讲课、诊病,紧锣密鼓。黄建始教授曾数次在微博里感慨太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当一个人有了些资源,会有无数机会向你汇集,大家会邀请你参加各种工作,此时,有使命感是对的,要了解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要知道百姓需要健康知识,需要自己去普及,但是,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此时必须要做减法,否则以有限的生命,应对无穷的要求,就变成了真的以“有涯”随“无涯”了,那结果则可想而知了。
有使命感的人,往往觉得天下众生都是需要我去帮助的,但是,要知道,此时必须掌握节奏,如果全天拼力去做,耗尽自己的能量,失去生命,则后面的工作,则永远无法再做了。
我当年在沈阳学习中医的时候,经常浏览网络上的帖子,当时中医有很多论坛很火,有个论坛的版主叫“桂枝汤”,不知道是否还有朋友记得他。他是个中医大夫,每天回答众网友的问题直到深夜,人缘非常好,人气很高,那时上网,经常是到凌晨的,各种分析病情,组织网络讨论辩论等等,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来问他问题,结果某天,他突然心脏病去世了。
有人会问,怎么中医医生不知道自己调理呢?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还是其他什么行业的,这么熬,您当自己是神仙?无论是谁,都是出大问题的。
这位“桂枝汤”朋友,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他,但是我是记得的,非常遗憾,他本来或许可以帮到更多人。
前天在茅山,有朋友问理安道长,为何道家如此重视自身的修炼?道长回答:因为你把自己修炼好,大家看到,觉得这是好的方向,才会来跟你学习,如果你自己搞得一团糟,还想去救众生,怎么能做到呢?
道长此言,甚有道理。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其实,确实如此,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学会做减法,实在是一种智慧。
最近,又听说有位企业家突然离世,这也是令人悲伤的事情。企业,只是您生活的一部分,健康却是基础,一旦失去这个基础,则一切归零。
我们在遇到这悲伤的消息的时候,经常说:愿您走好,愿您在天堂继续救人,愿您在天堂继续歌唱等等等等。其实,这都是美好的祝愿,谁知道,有那边吗?那边会怎样?我想,过好这边,才是现在该做的吧!
最后,送给大家(包括我自己)这句话:健康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医学工作者,还是从事着其他工作,大家都要牢记,永远不要为了业绩,去做任何损害健康的事情。
相关阅读
名家故去的遗憾
健康时报记者 董 蕊
著名的健康管理专家、北京协和医院流行病学教授黄建始于2011年8月16日凌晨2:40(美国时间),在美国洛杉矶凯泽医院因骨髓瘤去世,享年58岁。得知黄教授去世的那一刻,所有与其共事过的时报记者,共同陷入深深的哀痛中,他们用自己的回忆,一起撰写了一篇《健康时报记者眼中的黄建始》(2011年8月22日3版),悼念这位难得一见的好专家。
“做健康教育,来不得半点含糊,因为它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只要有一个人听,我就要讲下去。”……记者接触到的黄教授,严谨第一、科普第一,并且一直不忘带着招牌的“黄氏笑容”,真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好专家!只是,这位健康管理专家真的太忙,忙到忽略了自己的健康管理,才会产生这样的遗憾。生命诚可贵,我们都要护卫好自己的健康,而我们的名家、精英更应平衡好健康与事业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为社会、公众贡献更大的力量,实现更大的生命价值。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健康第一、珍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