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4月16日> 总第1208期 > 21 > 新闻内容
医生的沉思录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6日  查看次数:  
  作者简介:郎景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

回顾:无所畏惧的年轻医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三、四点,唐山地区发生7.8级大地震。当时我正在产科值班,一位孕妇产程进展不顺利,宫口开4厘米(一般10厘米算是开全)却不再扩张,宫缩还可以。要检查再做处理。
这时强烈的震动发生了,甚至难以站稳,头上的无影灯摇晃着,架子上的盐水瓶、消毒液,瓶瓶罐罐噼里啪啦地摔碎在地上。刚生过孩子的德国妇女在对面的病房里惊叫着,一些待产妇也从病房里拥出来。我和护士都没觉得多可怕,因为我们没经历过,不知道多严重。我让护士去安抚病人。外面稍微安静下来,我要把这个产妇问题处理好。
宫口条件不好,产力强而无效,又有地震不停地摇晃。我当机立断施行宫颈切开,尽快结束分娩。还在不停晃动,灯光摇曳,墙壁吱嘎作响。似乎听到医院里嘈杂声、呼叫声,医院总值班已从电话下达了维持秩序、安顿疏散病人的指令。我要尽快完成手术,娩出胎儿,保证她们的安全。
我让一位年轻医生扶好照明灯,一是怕脱掉下来砸着病人,二是为我手术固定光源聚焦。我迅速切开宫颈,用吸引器牵拉娩出孩子。助产成功,小儿高声啼叫。这个在危难时降生的孩子,似乎在为所有人加油鼓劲,战胜困难,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多少年过去了,难忘的地震之夜,我眼前时常会出现摇晃的无影灯,耳边回响起那婴儿高亢的啼叫声……我也会奇怪,当时为什么没有一点儿怕,即使是现在的回忆。
检讨:手术台上更要谨言慎语
手术过程和信念不无诗情画意,一台艰苦手术,境遇和心情完全可用“千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如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目标和不韧精神,真如领袖教导:“对于反动派,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
手术至尊神圣,手术者紧张无邪,可鸦雀无声,庄严肃穆,似乎也可间或轻松和怡。
术中,手术人员讲话应注意,特别是局部麻醉、半身麻醉,病人会清楚或不甚清楚地听到。不严肃、缺乏保护性的话语会给病人造成伤害。手术室里最重要的是台上的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包括术中说话。
曾发生一起麻烦事:从腹腔镜剔出大小不等6个子宫肌瘤,术者想完成后一并拿出。有一个小肌瘤不好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怎么少了一个。”“找不到。”“丢了一个。”最后找到拿出来了。但病人迷迷糊糊听到,认为大夫把一个肌瘤落到肚子里了,如何解释都无济于事,纠结很长时间……
供认:伤口坏了却成了朋友
36年前我做了一个剖腹产,正值十月一日,孩子起名“国庆”。当年我 36岁,孩子和我同属蛇。
多数孕产妇,印象也不会很深。可这位产妇不同,她的剖腹产伤口始终不愈合,在医院里住了一个多月。
我每天给她换药、处理伤口,会有些疼,但却笑着或说点什么,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还是鼓励我放手动作?都有。2周过去了伤口还没好,创面也不干净,必须扩创处理,病人欣然同意。
我和吴葆桢大夫一起做,认真细微,把一些不健康的组织去除,形成干净的创面,又用张力线进行缝合。以为没问题了,一周后伤口又裂开了,我们非常恼丧内疚。病人却说没关系,总会长上。我们又想了很多办法,牵拉法、中药捻子法、溃疡油纱条……每天换药。又做了两次扩创。总算是长上了,孩子都满月了。
病人一直安详、和平、配合;微笑着、期许着,鼓励着。这让我不安和愧痛。虽然后来查出她有糖尿病和红斑狼疮,也是影响伤口的不良因素。
她依然到医院看我们,虽然没有多少事。我们变熟悉,她们一家或到英国或到澳大利亚,遇到我们去开会,一定要看我们。那长达一个多月的换药、手术,不是痛苦的回忆和不满的哀怨,而是温暖的缅怀和理解的情谊。
思考: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
科学技术延伸、增强了医生的感官能力,经典的视、触、叩、听似乎是操场上的“一二一”,令年轻医师乏味生厌。医生是不是离病人越来越远?
医生主要工作是与病人直接接触完成,经验仍是基本的。有经验的医生可从一瞥一嗅中作出令人惊奇的判断。电脑必以存入的经验和信息为基础,对其结果的认识和使用亦需经验。医生没有任何理由小视与病人面对面的工作——临床一线的实践。
医生的职业要体现人道、善良、关切与爱护。医生的对象不是发生了毛病或故障的机器。否则,情感交流变成数字传递,诊病变成冷酷无情的判断。医生只注重检查结果,可能只见病不见人;病人只相信仪器,可能只见药不见医。这样,仪器、实验室将医生病人隔离,这有悖于医学宗旨,也是当代医学的新危机。
著名医学教育家张孝骞曾说:“医生的真正教师是病人,”脱离开病人不可能成为好医生。林巧稚大夫经常告诫我们,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
不仅诊断,治疗上心理也起巨大作用,忽视这点再好的药也难奏效。只开处方不愿接受咨询,不会解释,只算半个医生。
我们愿意接受和采用新技术,也无意于呼吁医生返璞归真,只想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病人。
文图均摘自《一个医生的故事》,郎景和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