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2月05日> 总第1192期 > 16 > 新闻内容
专家支招卒中防治
健康时报记者 叶正兴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5日  查看次数:  

  相关阅读:近日,中国卒中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赵继宗院士任第一任会长。该学会经中国科协和民政部批准成立,是我国首个以疾病名称命名的一级学会。

 

  “中国第一大死因疾病从此有了自己的学会”,新当选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的王拥军教授感概,作为全世界卒中人数最多的国家,我国10万名卒中防控人员从此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

  新成立的中国卒中学会,理事成员不光是来自神经内科,还包括了糖尿病、心血管、心理等多个领域的大牌专家,一起为卒中防治支招。

  控卒中:管好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好糖尿病最明显的益处是能减少包括卒中在内的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纪立农教授作为非卒中领域专业人员,此次当选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

  纪立农教授介绍,糖尿病患者防卒中,不但要把血糖控制好,还要将血压、血脂控制好。此外,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抗血小板治疗也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

  防卒中:服药抗凝除房颤

  被新选举为中国卒中学会理事的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介绍,房颤可增加脑卒中风险5~7倍。而房颤卒中最重要的预防方法是进行抗凝治疗。

  目前指南指出,卒中高危患者即使消融成功后也不宜停止抗凝。卒中预防为房颤治疗的重中之重,目前在这方面的认识和行动还不足。遵循指南,提高抗凝治疗率仍是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马长生教授说,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作为重要补充。

  战卒中:家属陪伴至关重要

  本次新成立的中国卒中学会中,特意加入了许多心理专业专家成员,充分考虑到卒中患者发病后,在康复过程中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或障碍,缓解和解决患病后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一点也不能马虎。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主任刘松怀说,很多脑卒中患者的家属都有这样的感受,生病前,明明是一个和善儒雅的人,生病后却变得暴躁异常,这既有可能是“心理和精神的异常”,也有可能是“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

  脑卒中病人常会出现一些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心理问题,家属的陪伴和理解性沟通显得格外重要。

  有了家人陪伴和积极有效沟通,周密的生活护理,能使患者在家人帮助下逐渐正确比较平静和合理地对待残疾,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和功能康复训练,克服废用性肌萎缩及关节挛缩和僵硬,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最大限度降低残疾造成的伤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