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11月20日> 总第1171期 > 22 > 新闻内容
脉诊挑战不该草草收场
煤炭总医院ICU副主任医师 郑山海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0日  查看次数:  

  一度吸引了诸多眼球的“把脉验孕”挑战(参见10月23日的健康时报3版《这些产检不能省》),近日随着应战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杨桢在微博上的一声“别了,阿宝!”便突然停住了脚步,大有要偃旗息鼓的态势。

  在讲求法制、遵守规范的今天,脉诊挑战的设计,的确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可是,因为不完善,就草草收场,却也显得不甚严谨,令人失望!中医,或者说祖国传统医学,绵延至今已有数千年。作为一个历经风雨的国家,我们保持了人丁兴旺,中医一定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西医的诊疗方法传入中国,中医就屡屡受到西医界的质疑,在民间也出现了许多废除中医的声音。有观点认为,中医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还有些观点认为,中医即便有用,在强大而先进的西医面前,似乎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如若需要更好地发展,的确需要一些能够自证的方法,而类似于擂台性质的公开挑战就很适合。1929年,针对当时的民国政府打算废止中医的提案,作为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就搞了一个中西医擂台赛,找了12个外感病人,中西医各治6名,结果他代表中医治疗的患者,都比西医治疗的患者好得快。依赖于这样的努力,中医得以避免了被废除的境遇。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于中医发展还是比较关心的,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如今的中医界似乎推不出一个可以代表当今中医成就的代表,也拿不出一部可以达到《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这样历史高度的中医著作。于此同时,西医却几乎渗透到了我们卫生保健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医到底还有没有自身优势,在我国的卫生体系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的确到了一个需要认真审视的关键时刻。

  西医人士发出脉诊挑战,其实就是上述审视的一种极端表达,这其实也是中医认真反思自己,向社会全面展示自己的良好时机。即便脉诊挑战的设计有问题,那么,是不是有人可以代表中医界告诉大家,脉诊挑战不应该是这样的,中医在判断怀孕方面,除了号脉,还需要通过望闻问获得哪些信息,才可以确定怀孕。这也是一次中医知识的普及啊!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面对西医发展的咄咄之势,中医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此次面对诊脉挑战,没有一个敢于代表中医的团队应战,只有几个个体高调应和两声,之后又突然草草收场,如此轻率的态度,恐怕只能将中医推向尴尬的位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