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田伟,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脊柱外科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
擅长:上颈锥不稳定手术治疗、脊柱侧弯矫正;各种脊柱微创手术、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疾患、脊柱的外伤骨折等。
出诊时间:周四夜间特需门诊(预约)
全国骨科专业哪最强,自然是大名鼎鼎的积水潭。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特意为您算笔骨头账,教您如何做好骨健康。
女人比男人更易骨折
男人硬如钢铁,女人柔情似水。的确,女人的骨头比男人软,女人比男人更易骨折。田伟院长介绍,一项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报告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骨松骨折发病率为1/3;男性骨松骨折为1/5。
北京做过一个统计,50岁以上妇女中每7个就有1个发生过脊柱骨折;女性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达到40%,超过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这与女性的生理结构有很大关系,女性在更年期时,因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骨矿物质含量流失加剧,远远大于补给的速度,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老年人目测身高比以前矮了三四厘米,或者打个喷嚏就背痛,这就是典型的骨质疏松表现,应及时就医或做骨密度检测。
硬骨头不能仅靠补钙片
婴幼儿补钙、学生补钙、办公室白领补钙、中老年人补钙,各种宣传广告铺天盖地,几乎到了全民补钙的地步,并将所有的骨病与缺钙相联系。那么,吃了钙片就能让骨头硬起来吗?
田伟院长听到这个问题,有些无奈,人们对骨骼健康的重视值得肯定,补钙没错,也是基础,但光靠补钙,硬不了骨头。因为骨质疏松首先是一种骨质退化,一方面由遗传基因决定,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胃肠吸收下降,运动能力下降。还有一些骨病并不是骨质疏松,但也是退化的另一种表现,有些人基因不好,骨质很易变坏。但遗传基因好的人也会因软骨磨损变硬变薄及龟裂,出现慢性炎症状态,长出骨刺造成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补钙与人的吸收和利用也有很大的关系,补钙转化到骨骼,需要维生素D和人体多种元素帮助,个体差异较大。
田伟院长强调,骨骼健康,最重要的是饮食多样、营养均衡,多晒太阳,勤运动,平时要多保护,避免外伤。特殊人群适当补钙或用抗骨流失、促新骨形成的药物。
抗骨流失更要促新骨形成
骨折本身已很可怕,更让人担心的是康复和护理花费高得惊人。一项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发生髋部骨折的病人1年内的死亡率达到20%~24%,40%的患者不能独立行走,33%的髋部骨折后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或入住疗养院;60%人群髋部骨折一年后仍需要帮助,《中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指出:在中国,发生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后,患者致残率和致畸率超过50%。一次椎体骨折的发生会使1年内发生其他骨折的危险程度提高2~5倍;相比正常人群再发骨折的风险将高出6~12倍。
所以发生骨折后,选择合适的治疗和康复方案非常重要,目前抗骨松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抗骨吸收治疗和促骨形成治疗,通俗说就是“节流”和“开源”。抗骨吸收治疗如同“节流”,阻止骨量进一步流失;促进新骨形成治疗如同“开源”,帮患者“长新骨”。
患者要转变观念,针对多次骨折以及骨量很低的老年患者,“节流”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应该通过长新骨药物治疗,才能显著减少中重度骨折的患病几率,减少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