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09月29日> 总第1159期 > 10 > 新闻内容
不少人练过头了
中组部援疆干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徐顺霖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9日  查看次数:  

  健身锻炼不同于体育竞技运动,不用追求速度与强度,也不用超越体能的极限,更不必出运动成绩。生活中无运动习惯的人不少,但有些喜欢运动的人练过了头。
  所谓运动适度,尤其是不伤害内脏(尤其是心血管)的运动,应遵守“四不”原则:心跳快到能承受,不胸闷;跑步跑到还能吹口哨,不喘;跑完后半小时,不累,微微出汗;运动后不失眠,次日不感到疲劳。
  运动有嗳气胸闷其实是心脏血管供血不足或者肺通气肺活量跟不上。有的三高人士、潜在有冠心病的人运动后心电图会有缺血表现,这种人可以做个简单的运动心电图加以鉴别。当然还有更多的心率计算法和心肺功能测定设备来测定运动强度和评估运动安全性。
  跑步跑到气喘吁吁,已经不能吹口哨了,这是强度过大的迹象,这个很简单,最容易掌握。跑步结束后很快心跳就恢复平静,这样的锻炼比较适中,如果运动后半小时或者夜间心跳过快,那就要注意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了。若运动量、运动强度过大,影响第二天生活和工作,而且有疲劳感,应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一位45岁微胖的男公务员,平素活动较少,发现“三高”后,每天“快走”一小时,但锻炼后晚上心跳快,夜间出虚汗。什么原因呢?运动疲劳。还有一位50岁的女性,平素不怎么锻炼,每周爬山一次,爬完虽很疲劳,但就是睡不着,疲劳、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都过头了。
  我不主张千篇一律的“万步走”和“快走”。美国心脏病治疗指南中定义“万步走”属于运动活跃人群,而“快走”指的是“轻快的行走”而不是“快”,很多人每天日常生活就已经走了“三千步”到“四千步”。若不分人群、年龄、体格,不管体检结果和心脏功能,一味地追求“万步走”和“快走”并不利于心脏康复。心脏康复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和强度。
  高血压的锻炼方式切忌“紧张”式的运动,悠闲散步足矣;心脏康复更不需要快走。只需要在上午和下午的步行训练中循序渐进增加强度,散步可以长点,但是快走不需要很长时间。
  年龄不同,适合的运动量、强度也不同,老年人尤其要把握好运动强度!
  牛宏超/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