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人调侃说,“看你对朋友是否真爱,就看你和他(她)在一起时是否舍得放下手机”。越来越多的人沦为“机奴”,想摆脱却下不了决心。不过,最近,美国一位音乐人汤姆·格罗提渥完成了自己“16个月不用手机”的尝试。一天,他买了单程机票前往哥伦比亚四处旅行,16个月一直不曾用手机,但他“感觉生活变得更美好”。以下是他对这段旅行的记录和感受。
我曾目睹过无数类似的场景,但是这一次感受最特别。
当时,我正在一家餐厅吃饭,对面有一对正在约会的情侣。男方在接听电话时几乎要把手机揉进脸颊里,抱怨自己不得不陪女友用餐。而女孩则茫然地盯着盘子里的蛋卷。当电话终于结束时,他向女孩解释电话内容,好像她没有听到一样。
随后电话再次响起,同样的过程又重复一遍。直到用餐结束,起身离开。尽管他的手揽在女友的腰间,但另一只手还紧握手机,和对方讲着诸如“手机该更新了”之类的话,或许,他的这位女友也在更新之列。
类似的场景还有,人们去看电影时,却总会将目光盯在手机上。尽管电影就在眼前播放,他们却依然执着于阅读手机上有关电影的文章。
更为常见的是,交谈时总会有人会拿出手机,不停地收发短信,或只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事。
在100年前,如果你想与某人说话,你必须直接走到他们的房子中或给他们写信。尽管后来座机出现,但人们无法随身带着它们。到了现在,手机就像人体内难以清除的绦虫,吸干了我们的各种借口与托辞。
我从未给现任女友打过电话或发过短信。我们发现写信的乐趣更多。信就像唱片,尽管其技术已过时,但浪漫与温馨永不过时。更为重要的是,减少通信强迫我们建立更加牢固的联系,不会有“机关枪式短信”那种转瞬即逝的感觉。
在未来几十年,我认为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种新的医学病症:人们无法再仰起头,因为脊椎已经硬化,以至于脖子只能保持向下的姿势。公司可能不得不租用鞋面上的广告牌,因为以后没有人再看天空了。
现在,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一旦手机电池耗尽,无尽的寒冷就会包围着我们,就像我们处于孤寂而绝望的深渊,就像瘾君子被夺走毒品一样。
太具讽刺意义的是:我们使用手机是为了试图摆脱孤独感,与此同时,手机却又让人感觉孤独。
不妨留些时间给你自己,因为聪明如我们,能够通过孤独学习如何不再孤独。
摘自腾讯科技,风帆/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