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08月25日> 总第1149期 > 11 > 新闻内容
人老容易“沟而不通”
点评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隆春玲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5日  查看次数:  

  澳大利亚研究发现,与5个以上亲密朋友一直保持接触的老人,死亡率降低22%,平均延寿7年。可不少人到了老年,反倒生活圈子越来越窄,他们很是疑惑:“老了老了,怎么连交朋友也不会了?”

  过于自信:

  于人于己要求过高

  今年90多岁的章爷爷退休前是高级工程师,住在敬老院里的他,身边都是同龄的老年人,可他却很苦恼自己交不到朋友。章爷爷说早几年敬老院有一位与他志同道合的老人,价值观相投的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但这位老人没几年就回了新疆老家,章爷爷也就再也没交到可以谈心的好朋友。

  专家支招:转换角色调整期望值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知识水平高、退休前社会地位高的老年人身上。他们对朋友期望要求过高,会觉得同等水平的朋友越来越少,沟通不畅。老人从职业舞台回归家庭舞台,就需要转换自我定位,学会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如果对自己定位太高,就会提升对朋友的期望值,自然会跟谁都谈不到一块。

  过于自卑:

  先给自己负暗示

  很多老人在交流前一定要先说明自己不善言谈,不善交流。“这样的老人总会急着给自己贴一个负面的标签,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特别不会说话’,‘我没文化’,‘我说不好’”,这句话实际上是在给自己负面暗示,暗示久了就更不敢开口说话了,行为上也更加不积极不主动,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专家支招:多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对于自卑的老人,要鼓励他们主动表达,先不要急着给自己负面暗示。老人要大胆开口说话,至于说得好坏不去评价,只需要享受表达的快乐。这种老人其实需要一个自信表达的平台,可以给他们多找“谈感受”的话题。因为这类话题并不需要华丽辞藻和缜密逻辑,更容易进行。

  性格孤僻:

  独居久了交流障碍

  70岁的赵奶奶结婚较晚,老年离异而且没有子女,长期处于单身独居状态。她总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之中,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虽然她特别想与别人交流,但就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赵奶奶总会秉持自己的一套哲理,对于对方表述的内容并不关心也不反应,她只关注自己那套哲理中的东西。

  专家支招:要练习也要“恋”人 性格孤僻的老人,应试着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群体生活,多参加社区活动,在与不同人的情感交流中,练习自己的交流能力。越是孤僻的老人,越要学会“恋”人。两个人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分享,也可以是求助和宣泄。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指责、不批评,多赞美、多支持。此外,老年人不要忽视穿着打扮,得体、干净的形象本身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更容易赢得对方的好感。

  性格内向:

  人前胆小缺乏勇气

  曾经是工程师的张爷爷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他年轻时就不善言谈,70岁了从来没在人前大声说过话。近期他出于兴趣参加了合唱团,但愣是不敢上台表演,总说自己不会唱,没信心。

  家人鼓励他上台,告诉他即便张着嘴不出声也没关系。张爷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克服了畏惧心理,走下舞台的他很自豪,他说自信来源于家人,“我儿子说了,只要我喜欢,绝对支持我。”

  专家支招:子女要多赞美多鼓励 老年人需要肯定与鼓励,如果自己的表达有人倾听并能得到回应,他们就更有自信。儿女在父母沟通表达、心情愉悦方面作用很大,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父母就能记在心上。因此子女要学会“没话找话”,从问长问短开始,要了解老人每天的生活轨迹,尽量做到事无巨细。因为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捕捉到老人的心情,要多鼓励多赞美。 (陈媛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