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招工、体检不愿做手术的首选”、“戴一晚,第二天就可脱掉眼镜”……这些夸张广告推荐的正是一款和隐形眼镜外表类似的镜片——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它正风靡于青少年和备考大军。几乎每家医疗机构都承认,寒暑假、艺考、入伍或公务员考试时是他们角膜塑形镜业务的“小高峰”。
前身:曾有多例致残事件
角膜塑形镜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98年前,它就以另一种名字“OK镜”进入国内。当时国家没有严格的审批和管理规定,导致黑龙江、辽宁、四川、湖南、河南等地消费者因佩戴不当,眼睛受损致残事件一度发生。
最轰动的一例是,2000年,一位大连高中生配镜后导致8级伤残(残疾率30%),其母为鉴定跑了六年。“那时候都在乱来,凉开水都可以作为消毒液。二十几个人眼都瞎了,还闹到了央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褚仁远回忆。
2007年前后,角膜塑形镜拾回合法身份,重入中国市场。现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国家食药监部门将其纳入“三级医疗器械”,即危险性级别最高的医疗器械的管理范围。
现状:好东西被滥用了
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的医生十分了解公务员考试步骤,告诉前来问询的南方周末记者,“现在还早,你提前两个月来检查,到时头一天晚上戴,第二天即可看得很清楚了。”据医院网站显示,2009年至今,已给2500个患者配戴过了。
山东潍坊鹰视角膜塑形中心的配镜人员向记者透露,(配镜后)体检95%过关。合肥普瑞眼科医院更开辟高考生、公务员、征兵摘镜绿色通道。
火爆市场的背后是角膜塑形镜每副5000~10000元不等的高价。
“其实它是一种特殊设计,镜片放置在角膜表面,空间空隙靠泪液填充,闭眼通过眼皮压迫,使得角膜上皮重新分布,也就是说中间的角膜变薄,两边的角膜增厚,从而缓解近视。”北京大学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陈跃国解释。
“这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治疗方法,也是目前阻止近视眼发展最好的工具。”褚仁远说。然而,令褚仁远担忧的是,原本一项先进、严肃的眼科技术,在市场推动下已经演变为包治近视的神奇眼镜。
调查:医院配镜人员竟是镜片销售员
我国明文禁止600度以上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上市角膜塑形镜的矫正屈光度最高为600度。”而在江苏省消协近期针对OK镜的一次调查中,几乎所有品牌均存在为高度近视患者超范围配镜的行为。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了22家医院或专门的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等,只有重庆一家眼科医院明确拒绝给600度以上视力配镜。
江苏省消协的调查人员还发现,公立医院的配镜工作人员大都是各品牌公司的销售员,而非医院医生。他们着装与医生无异,这些角膜塑形镜企业只是租用了医院场地。江苏省消协监督部主任林铁木告诉记者:“本是冲着医院有保障这样心理去的患者,一旦出现问题,医院却不会承担责任。”
OK镜的适用范围十分严格:一般要求年龄为8周岁以上18岁以下;近视度数最好在500度之内;角膜性散光要低于150度;角膜曲率在41.00度-46.00度之间;单眼最佳矫正视力在1.0以上,眼压正常;另外,还需测量高角膜离心率及合适的角膜厚度。
“我们每7个孩子来检测只有1个合适。”褚仁远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也接收了大量患者。
风险:警惕角膜感染,记得定期复查
“最担心的是角膜的感染和发炎,特别是角膜感染。”陈跃国医生提醒,患者须定期检查,进行严格的护理消毒保养。每副角膜塑形镜都是单独定制,如匹配度不好,过紧或过松,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反会致角膜损伤。
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门诊部科室医生提醒,不少人认为OK镜属于硬质隐形镜,和日常那些“日抛”“年抛”的软质隐形镜相比,有更长的使用期限,甚至24小时佩戴。
原国家药监局规定,医院必须对所有配戴者建立档案,保存验配记录、复查记录,保存期为5年。随访复查的时间前6个月内至少7次,6个月后定期复查,内容包括:屈光度、视力、移动度、中心定位、舒适度等。综合摘自南方周末、江苏经济报、海口晚报,袁端端、杨杰、朱梦笛/文,图片来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