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国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健康时报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改到底走向什么方向最合理?这个答案可能千差万别,因为就目前全世界的医疗体制看,没有一个是完美的,即便全民免费医疗的制度,也遭到不少诟病。
一般而言,评价一种医疗体制是否合理我们基本上是从三个纬度来评定一个医疗体制:第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比如能不能很方便地挂号?有没有必要的药品、技术手段、医务条件?第二,医疗服务的费用。第三,医疗服务的质量。
美国医改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比而言,美国医疗体制属于较合理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医疗体制主要以传统医疗保险作为第三方来付费,故医院和病人都没有太大的压力和动力去节省费用,经历了一个医疗费用高涨的阶段。后来发展出一套新的市场模式,从完全由第三方支付变成由第三方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结合支付。
美国的医疗体制大概分三部分,一是政府,又分为两块,一块是联邦政府给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的基本是全额的医疗保险,一块是联邦政府和各个州政府签订合约各付一半来解决的穷人的医疗保险。这两块在美国医疗市场大概占30%到40%。二是由雇主给雇员购买的医疗保险。三是另外17%左右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比如留学生、移民、小公司业主等等,以年轻人居多。
这部分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如果生病怎么办呢?美国有一种非政府强制而是基于社会医学伦理的不成文的规范,就是先看病后交钱。大多数人承受不了信誉和罚款压力就赶快去交了,还有一些坏账,公立医院可能最后政府承担,私立医院就得通过参加保险的人来支付,或者医院自己消化掉。所以奥巴马启动了美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强制这17%的人购买保险,否则就施行罚款。
美国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是全球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很多欧洲国家都达不到,像邻国加拿大虽然是全民医保,政府全额买单,但老百姓需要等待的时间非常长,有些人实在等不了就到美国去,马上就能得到救治。新药品、新技术的上市和实施,老百姓很容易就能够获得。
社会办医加公立医院是医改方向 而反观中国,实际情况是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医疗技术水平全国也参差不齐,从三个纬度看,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根本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医疗资源都在政府手中,公立医院是主体,政府包办一切,无论财力和人力上都难以做到,而且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依我看来,在17000余家医院里,三分之二应该逐步社会化,通过社会办医的方式逐步进行产权改革。公立医院负责公共卫生、健康促进、边远、贫穷、特殊的医疗服务,由财政全额筹资,政府行政配置医院。这部分甚至五分之一都不需要,把政府直接办医制度成本降到最低。赔本的医院由政府办,不赔本的医院社会化。或许人们会担心社会办医医疗费用会上涨,这个担心其实多余。以北京和台湾的医院做对比,都是医疗技术一流,病人疑难重症。而台湾医生的薪金是北京医院的十倍,按说台湾的住院费用应该高,而从台北建保局拿到的一手资料显示,台湾医学中心住院费用2011年是约一万五百元,而北京的近两万元,可见,改的跟台湾医院一样好,不仅不需要涨价还可以降价。
而中国老百姓看病,以前近八成自掏腰包,现在医改推进好点了,但看病难仍然很突出,因为社会资本办医条条框框太多,“三个纬度”很难提升。纵观全球,医疗服务向社会资本开放是最好的出路,也是当前中国医改要走的路,该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