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不到三岁,送幼儿园小小班。一天晚上,儿子在家玩汽车时,忽然说了一句“又尿裤子了,丢死人了。”听到这句话的瞬间,我的心怦怦加速,脑子也乱了,各种关于幼儿园的负面新闻浮现出来,我忙问,“儿子,你刚才说什么?”只见儿子用无辜的大眼睛盯着我说,“不知道。”儿子说话较晚,还不会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他说不知道,我就只能耐心等了。过了一会儿,他又重复了那句话,不过这次他后面加上,“老师闹着玩呢”。“闹着玩”这句话是儿子和奶奶之间的专有用语,每次儿子被奶奶说得快哭了,奶奶都用这一句“闹着玩呢”来平复他的心情。
在成人的眼中,孩子的世界总是“小题大做”。他们会因为故事里的小蝌蚪找不到妈妈而流泪,会因为与小朋友分享一颗巧克力豆而骄傲。有时候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以为一句随口说的话不会怎样,殊不知在孩子那里已经引起了一次波澜壮阔。
“丢死人了”,我不确定是谁说了这句话,又是用了怎样的语气。一番思考后,我选择了放弃各种揣测和纠结,因为儿子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调整了“糟糕”的心情。从第二天晚上起,我和儿子就开始练习“小便告诉老师”的程式性动作——站起来,举起手,大声说,“老师我要小便”。我扮演了每一位老师,模拟了各种情境,吃饭时,户外活动时,睡醒时,包括一些意外情况,比如老师听不到时。儿子玩得很高兴,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角色扮演是非常有趣的。儿子不仅扮演了小朋友,还和妈妈交换角色,扮演老师。两周后,儿子因为不尿裤子被老师表扬了。
感悟:每个孩子都是敏感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孩子长大,要有足够的信心支持孩子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