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11月18日> 总第1073期 > 10 > 新闻内容
从肥胖医生到健美医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 黄 迅口述 健康时报记者 杜文明整理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8日  查看次数:  

  “黄大夫,您好!”背后传来别人的问候,我却只能全身都转到后面才能看到他并且打招呼,我才意识到自己太胖了,像转头、半转身这种体态轻盈的人能做的动作对我来说已经有些困难了。

  而那时我已45岁了。男人的中年危机也包括健康危机,40多岁的年纪,似乎都特别忙,少有时间锻炼。随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管理的病房区域越来越大,我也开始发胖,容易累,爱瞌睡,忽视了锻炼,对健康的危机感油然而生。

  我年轻时算得上是运动健将,游泳、篮球都不在话下,冬泳也是以前的运动爱好之一,每年冬天都要去畅游一番。但把中断了的运动爱好重新捡起来,我给自己选择了去健身房锻炼。那时候主要的考虑就是怎么修正体形,把自己的脂肪转化成“肌肉”。没想到,一泡健身房就是17年。

  一直到现在,健身房快成为我除了家、医院之外的第三个定点,每天下了班,都想要冲到健身房去锻炼一、两个小时。出汗的过程既是对压力的解脱,有时候在工作中遇到烦心事,运动完之后想法都会积极很多,这个过程也像是在充电,一天的疲惫散去,从健身房走回家的时候,精神焕发。

  换了几家健身房,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最小最简陋的那个。自从爱上健美之后,我也开始特别关注健美大赛,有一年的北京健美大赛“东四俱乐部”获了好多奖项,我也留上了心。它在一个小胡同的小楼里,一楼是商铺,二楼是3间住房,里面有位年近60岁的老人,体格挺健壮,他看着我,抬抬头:“找哪位?”“有个教健美的陈玉朴老师您知道么?”他乐了:“就是我。”我也乐了。他把我带到二楼,健身房是他把两个房间打通改造的,健身器械也全是他自己用钢管等做的,没空调没暖气,但很多人在热火朝天地健身流汗。

  “我这里是‘穷小子’的健身房,但也给很多人带来了身心健康。”后来被我称为师傅的陈玉朴骄傲地说,他教出过许多位北京市的健美冠军。他曾对我说,不要认为练哑铃、杠铃是很蛮很粗犷的行为,其实它很有艺术价值,你运动,其实就是把自己当做艺术家来雕塑自己,跟画家作画、摄影师拍照是一个道理,都是在创造一种美。

  所以,刚开始练肌肉时,我特别追求“练大块头”,觉得肌肉越大越好,后来慢慢地体会到还要增加肌肉和韧带的灵活性,提高心肺功能,于是增加了有氧训练及核心肌肉的锻炼,也增加了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多样化的运动。

  其实,运动就是在跟身体对话。生命在于运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