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9月30日> 总第1061期 > 22 > 新闻内容
死亡,同样需要尊重
解放军307医院乳腺肿瘤科主任 江泽飞口述 廖莉莉整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30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最近,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纪实文学《死亡,如此多情》一书,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1986年,我在广西桂林实习,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大夫”,接手的第一位患者就是一位晚期胃癌的老年女性患者。

  当时带我的老师姓黄,他最让我觉得“神奇”的地方就是他对患者死亡时间的控制。他总会选择“合理”的“死亡时间”,甚至还会和护士讨论,这位患者要延长到什么时候。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黄老师,您怎么这么‘神’,还能控制这个?”他回答:“如果这位患者的全家都围在病房内外,甚至有些家属从海外、外地赶回来了,难道他们愿意十天八天地等下去?另外一种情况,如果患者年龄不大,弥留之际正好父母不在身边,那么我们要是能从凌晨一两点‘拖’到第二天上午八九点,不就等于让他(她)多留下一段时光,而且在父母的陪伴下离开么?”

  于是,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也开始了自己第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

  这位老人60来岁,具体职业我记不清了,但可以肯定是来自一个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她的父母仍然健在,非常有礼貌。我们在查房的时候进行的沟通和交流,也一直比较顺畅。

  那天白天,我去看她,她的精神状态还不错。到了晚上九十点钟临休息前,我又到她病房再查看时,她突然问了我一句:“大夫,我是不是瞳孔散大了,快不行了?”如果是现在,我很可能会冷静地回答说“您还早着呢”、“您不会的”,或是“我们会有办法的”。可那时作为实习生,又是第一次遇到面对死亡可以这么淡然的患者的我,却吓得惶惶然“逃走”了。

  实际上,这位患者的最后时光是在第二天上午。她的家人同意“让老人轻松地离开这个世界”。黄老师决定,仅仅给予延长患者一两天生命的维持呼吸、血压的药物。我们也相信,老人已经安排好了所有的事情,因为我注意到,她临走的时候,她家人并没有像其他患者家属那样抱头痛哭或是做出其他过激的举动,而是很平静地把老人送走,并对所有医护人员表达了理解和感谢之情。

  跟不同的患者面对死亡,是一门艺术;同时,如何使患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事情,又是另一个哲理。

  因为,生命需要尊重,死亡,同样也需要尊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