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7月04日> 总第1036期 > 10 > 新闻内容
独游天下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4日  查看次数:  

  秦伯益,我国药理、毒理学领域成绩斐然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也是一位云游四方的旅行家。健康时报总第885期03版曾刊登《老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一文,讲述秦伯益院士对老年生活的认识,给人很多启发。而他独特的旅行视角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也值得拜读。

  ■30而立,我未立;40不惑,我常惑;50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耳顺,我有进步,但不够;70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点,我倒提前做到了。

  ■我为自己作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70岁不出国,80岁不出游,85岁不出京,90岁不出院,95岁不出门,100岁不下床,请求安乐死。

  ■走了,茶自然会凉,而且茶水还应倒掉,因为茶杯还有它用。能作出合乎自身特点的安排,以提高自己老龄期的生活质量,这才是生活的强者。
 

  我喜欢独游。

  大概还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中国游览了那么多的名胜古迹。现代没有,古代更不会有。把话说得这么满,凭什么?不妨先列出一组数字:

  中国的世界遗产37个,全部游了。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20个,全部游了。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10个,全部游了。

  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全部游了。

  中国首批国家遗产30个,全部游了。

  以上是截至2008年底国际和我国政府权威机构正式公布的名录。既然我全部游了,自然就可以说上面的大话了。此外,中国历代相传的“天下第一”20个,也全部游了。至于省市一级的名胜古迹,那就无法计数了。

  这些活动都是在我70岁前后的10年间进行的,90%以上的游程是我一人独游,全部自费。我谢绝一切接送和陪同,不参加各种旅游团,像古代文人那样以普通百姓身份在普通百姓中间行走。10年里,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似闲云野鹤,逍遥自在。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独游,不找个伴儿?” 我的回答是:“找不到伴儿。”因为像我这样游法,至少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兴致、健康、经济和自由。在我所熟悉的人中,找不到一个。大凡对某种爱好到了极致的人,都难有伴,“圣人无徒”嘛!

  独游有什么好?无人干扰,无事分心。可以专心致志地与自然对话,与古人对话;可以在峰林峡谷中成天流连,在一片海景前整日凝神;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看到得意时可以由衷欢笑,忆及动情处可以畅意垂泪。游也可以,写也可以,走也可以,驻也可以,神仙的生活大概也不过如此了。

  我66岁开始独游,当时还在职,每年累计两个月在旅途中。70岁上自由班,每年累计出游三四个月。72岁请求退休并获批准后五年多来,每月都出游10~15天,一年中将近半年在外面。现在,我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安排生活,按自己的意志做人做事。可以做一些真正应该由我做、我能做、我爱做的工作,使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开心。

  游之初。“游”而已。当时主要想满足好奇,“踏遍祖国名山大川,访寻历代人文胜迹”,就是我最初的愿望。

  游而后。凭借现代交通、信息和社会服务条件,自忖可以一试旷古之举,在游程上作一番前无古人之旅,“游遍全部在中国的由国际和我国政府权威机构正式公布的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遗产,同时尽量多地观赏各地名胜古迹”,这就构成了我的长期旅游计划。

  游至今。我既很快乐,也有遗憾。快乐自不待言,遗憾何在?以中国之大,胜迹之多,万难游遍,实乃游而后知不足。何况纵已游过,也难尽览;纵已览过,也难尽兴;纵已获兴,也难尽述。旅游就是这样一种永远快乐,也永远遗憾的活动。

  游既毕。江山胜景,不敢自专,推己及人,愿与众享。我将以此来展示当前我国旅游景点的概貌,为国家留存一份世纪之交我国主要名胜古迹的图录,愿普通旅游爱好者和专业文化研究者都可以从中获益。秦伯益/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