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5月09日> 总第1020期 > 18 > 新闻内容
两类人防1型糖病
健康时报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特约记者 王玉林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9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周智广,中南大学代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1型糖尿病学组组长。

  想早点揪住1型糖尿病(T1DM)的小辫子,不妨做个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吧。

  抗体是人体在遇到异物时体内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糖尿病患者针对体内的自身异物也会产生抗体,叫胰岛自身抗体,常见的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与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而胰岛自身抗体可被视为自身免疫性β细胞损伤的标志,这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人容易罹患T1DM。

  那哪些人该做这个检测呢?答案就在已出版发行的《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在该指南的推广研讨会上,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周智广教授介绍说。

  里面提到,约85%~90%的T1DM的一级亲属并不同时罹患该病,但比患者的个体同胞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要高,同时,1型糖尿病父亲的后代要比1型糖尿病母亲的后代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另外,感染也成为T1DM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比如病毒感染,包括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

  2000年WHO对我国组织的Diamond研究显示,T1DM的患病率与不同地区的环境及气候相关,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此外,Diamond研究还显示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的发病率高于其它非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中小城市。这可能与城市生活水平、与污染物接触等有关。

  相关阅读: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其副主任委员兼1型糖尿病学组组长周智广教授于2012年发起并负责牵头组织撰写的《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已于今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貌似2型易误诊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 罗说明

  2011年,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在全球1.9亿小于15岁的儿童中,T1DM患者约为49万。其实,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常和2型糖尿病搞混,他们介于1型和2型之间,于是,有人送其“1.5型糖尿病”的称号,医生称之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

  据中国LADA多中心研究统计,LADA在中国18岁以上新发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约为6%,这个消息来自近日第二届国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研讨会。

  中国LADA多中心研究是周智广教授带领的团队发起的,组织了国内46家医院协作进行,历时8个月共收集新诊断的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5000余例,分析发现LADA患病未见男女性别差异,但有地区性差异(北方高于南方)。

  比如医院收治的一位中年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与2型糖尿病没有多少区别,起病隐匿、迟发,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非常符合2型糖尿病的特点,但仔细分析,其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起病半年内不依赖胰岛素治疗,以胰岛β细胞呈缓慢性破坏为主,应为LADA。

  不同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是,LADA患者β细胞被损害的进程较慢,不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时间较长。相对2型糖尿病患者,LADA患者通常比较消瘦,在新诊断时不需要胰岛素治疗,一般发病半年到一年后才有自发酮症倾向。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区别是,胰岛功能衰退速度是2型的3倍,所以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比例较高。

  相关阅读: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