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彭旭,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痴呆老人“疯颠颠”
一位70岁的老人,因老年痴呆,在家总是大吵大闹,甚至大喊救命,常把110都召唤过来,家人无奈送到医院请护工照料。
“您今年多大了?”记者询问。“我今年五十了。”老人回答。
“您来这里做什么呢?”记者接着询问。“我来这里来检查,他们说过了四十五岁就要查血压,我来查血压。”老人很认真地回答。
“你认识旁边的这个人吗?”边说边指向她旁边的二女儿。“知道啊,这不是我儿媳妇嘛。”接着老人就讲起了儿媳妇的事,过了一会儿,再问老人儿媳妇是谁,就又指向了另外一位护工。
痴呆老人会忘记一些人和事,即便是自己的子女也会忘记,而和老人交流时,老人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听你说什么,还爱骂人,让交流继续下去极困难。
彭旭建议,痴呆老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要让老人出来,就需要建立一个与外界接触的渠道。而这个渠道,就是对老人的关注。只有你对老人关注了,老人才能关注到你,关注你的变化,从而关注外界。因此,陪护老人的子女或者护工,要经常陪着老人说说话,如果老人总是重复或固执于一件事,可以给老人拿个苹果、或出去散步来引导;如果老人不愿说话,就静静地陪着老人,让老人感受到,他不是孤单一人。
中风老人说不出
病房里,有两位中风康复的老人。一位92岁,可以简单说话,而一位78岁,说不出话来。和92岁老人交流后,记者询问78岁的老人,“您来这多久了”,老人一只手缓缓地动着,伸出三个指头来,“三天?三星期?三个月?”记者疑惑。“你跟她说什么也没用,老人又不会说话。”护工对记者说。而老人那极度失落而孤寂的眼神,充满了无奈。
中风之后,很多老人出现语言认知障碍,可以听清楚,却说不出话来。老人即便是与熟知的家人交流起来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是与外人交流。听护工说,有些老人晚上经常偷偷在被窝里哭,除了病痛之外,心里的话儿无处诉说,也是一个很大原因。
彭旭建议,这样的老人最需要一个“翻译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个翻译者,可以是常陪在身边的子女,也可以是经过培训的护工,从而缓解老人的焦虑和孤独。
空巢老人上法庭
正在热映的电视剧《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中,老人将儿子一家(儿子、儿媳和孙子)告上了法庭,原因是他们长年在北京打工,不回去看她。法庭上,老人问孙子:“你一个月在北京赚多少钱?”孙子回答说“3000元”。老人说:“算下来平均一天100元,我给你一天300元,你们一家三口回家的路费我给报销,你们能回去一趟看看我俩吗?”
这样的剧情,或许每天都在上演。而更多的空巢老人,是默默忍受着无子女陪伴的孤独,生活无人料理,精神无人慰藉。而繁忙的工作、竞争的压力,让很多有心陪伴老人的子女没有丝毫办法。
彭旭建议,子女无法常回家,空巢老人不妨试着走出这个空巢。老人可以积极利用外面的社区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或者“老老相依”,找到老年生活的新伴侣,如社团活动、老年大学等;如果行动不便,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来建立与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社区里也应进一步加强对老人精神方面的呵护,避免老人落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