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麻帮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在微博上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像日记一样,以后留给孩子看,很有意思。”广州妈妈网上小琪妈妈的话代表了很多妈妈想法。
此外,除了晒幸福、晒关爱,在不少育儿论坛、微博群里,不少家长晒出宝宝成长日记,也是为交流育儿经验。在享受“晒”微博乐趣时,不知不觉地泄露出很多个人信息,甚至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也关注到该现象,提醒网友增强防范意识,提防居心不良之人获得隐私信息。
去年6月,网友@和菜头发布微博称:“无数网友不断上传自己或家人孩子的照片,以及自己的社会关系。随便翻翻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人把自己置于绑架、诈骗的可能性之中。”
为了证明此言绝非危言耸听,这位网友还做了一个“半小时试验”——通过浏览某网友发布的700多条微博,得到了其居住地以及孩子的真实姓名、生日,了解她的家庭状况、工作单位,每个星期固定带孩子游玩的地方,甚至连她老公几天回一次家的规律都掌握到。这个案例公布后,不少网友纷纷删除了“晒孩子”的微博。
记者随意浏览了50多个地址栏为“广州”的微博,发现仍有不少博主有意无意地通过文字或照片透露孩子的信息。熟悉广州的人,很轻易就能猜出照片所拍摄的地点,只要浏览历史微博,极有可能从中挖掘到更丰富的内容。这几年,互联网犯罪逐渐升级,不法分子与受害人之间很可能从未有过联系,但他们会根据受害者上传于社交网络的资料挑选下手目标。
公共社区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上去匿名,但实际上汇聚了很多零散的信息,一旦串联起来,很可能勾勒出一个人完整的信息链条。有报道显示,仅在2011年,英国警方便记录了12300起与Facebook社交网络有关的犯罪,包括谋杀、强奸、性侵儿童、绑架、死亡威胁和诈骗等。
广东警队有刑侦警员向记者表示,现在网络犯罪的现象日趋凸显,犯罪分子在作案前,会先在网络上“踩点”,连续跟踪,将碎片化的信息串出来,就能发现作案线索。
人人网、开心网等,因为设有开放权限,不是对所有人开放,是不是能安全一些?
有骨灰级网民对记者表示,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多以及多年的数据积累,有些社区网络早已推出“圈子”,能够智能识别出每位好友及潜在好友的真实姓名,并自动将你的网络好友分成大学同学、中学同学、家人、同事等“社交圈子”,甚至推送朋友的朋友,做你的“新朋友候选人”。所以,社交空间所谓的“私密性”其实也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