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张志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全军恶性神经肿瘤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脑血管、脑肿瘤、脊髓和颅神经外科的研究与治疗
脑胶质瘤是癌症王国中的“癌后”,其生存期之短仅次于肝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全军恶性神经肿瘤治疗中心主任张志文解释,“大脑中的神经分布极为丰富,一旦受到肿瘤的压迫,就会影响其功能区神经的传输功能。”
“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只要满足手术条件,就要尽量争取手术切除肿瘤,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张志文介绍。“恶性脑肿瘤患者或者通过手术不能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可以提高疗效,延缓复发或延长寿命。”
但是传统的放疗和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的细胞。现在,治疗脑瘤有了新的办法——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总体思路就是,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剂,特异性地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活性,来阻止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癌细胞得不到足够营养从而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张志文解释。
对于肿瘤术后复发的患者、肿瘤位置特殊以及因身体条件极差而无法手术的患者,较适合这种肿瘤减肥法。一般来说,1~2个疗程(15~20天为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就可以感觉症状明显改善,如果做核磁共振扫描的话,可以看到肿瘤明显变瘦了,瘤周高位水肿对脑子的压迫也明显改善了。
脑瘤的早期症状一般不太明显,只有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颅内压增高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目前CT脑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上对脑瘤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疑有颅内肿瘤者的首选检查手段,通过扫描可以明确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范围和初步判断肿瘤性质,但肿瘤的最终定性要依靠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