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1月28日> 总第995期 > 22 > 新闻内容
梁漱溟晚年的健康之道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8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在国家图书馆里,博士、硕士论文以梁漱溟先生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不下数十种,这位被称为是“中国脊梁”的人物拥有学者、哲学家、思想家、活动家、政治家等诸多称号,因为一生不计个人利害地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被后人尊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本期我们推荐梁漱溟先生的传记,分享他晚年的养生之道。

  ■94岁,被评为“健康老人” 我认识梁漱溟老人是在1962年。那时梁老虽然精瘦,且年居古稀,但精神抖擞,健步如飞,打起拳来腾空踢脚,一般中青年都不易攀比。他虽然有条件坐小卧车,却很少使用,经常一个人挤公共汽车去书市、上公园。1966年“文化大革命”骤起,他被中学红卫兵游斗二十多日,可身子骨未垮,不仅熬过了炎炎盛夏,而且夜晚还在蚊虫的侵袭中,藉灯伏案凭记忆撰写《儒佛异同论》,每天写一千余字。1974年江青演出“批林批孔”的政治闹剧,81岁的梁漱溟老人毅然拍案而起,作两个半天计8小时的长篇发言,呼吁对孔子要一分为二,不能全盘否定。这一行动招来长达一年的批判斗争,他精力充沛,坚持场场奉陪。批判会中间休息时,他依然旁若无人,在政协礼堂的前厅练起拳来。

  梁漱溟老人能这样健康长寿,是不是自幼就底子厚,身子骨很棒呢?回答是否定的。梁先生小时候身体虚弱,好静不好动,经常生病,智力也差,老一辈曾以为他会夭折,是在过了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从中年往后,越来越好的。

  1986年,有关团体评选梁漱溟为健康老人。对90岁以上的老人,主要标准是:生活上能自理,能单独行走;智力上能阅读,能交谈。梁漱溟先生超过了标准。他能读,还能写;他交谈自如,还能登台讲课。这一年,他94岁。

  ■“情贵淡,气贵和” 谈到老年人的养生之道,我问道,“梁先生如此高龄,还能有这样健康的身体,不少人都打听您的养生之道,可否作一些简单介绍?”

  “所言差矣!”梁漱溟先生接过我的话头说:“我如今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一定要说经验,在生活上少吃多动,持之以恒;在精神上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说到多动,即身体锻炼,梁先生天天早睡早起,定时运动,并持之以恒。他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打拳和走路,每天早起和白天开会、写作、读书的间隙,都要运动多次。85岁以前,他经常出户锻炼,以后因年迈逐步减少出户运动。90岁以后,则主要在室内活动了。如今,他每天清晨5点醒来,先在床上做操:伸腰、蹬腿、转动颈脖,然后吸气、呼气、屏气,50分钟后下床活动,每天在读书、写作的间隙,依然在室内散散步或打打拳。

  至于人在精神上的“气贵平和”与“情贵淡泊”,意指遇事多思而有主见,受屈而不动气。这当然直接与多年修炼的品性、涵养相关,更非一天一日之功。此前不久,梁漱溟老人曾写了两句赠友和自箴的话:“无我为大,有本不穷。”同时还写了一幅座右铭,曰:“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梁先生说:“一个人遇事动不动就气盛、发怒,势必肝火攻心;如气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则又积气于内腑,两者都伤肝劳神,有损健康。”梁先生说:“活到老,学到老”,还应该加上“思考到老”。这话不仅对一个人思想上、事业上的前进十分重要,就是对保持身体健康,也很有意义。熟知梁漱溟老人平时为人处世的人都知道,梁先生是言行一致地贯彻自己的主张的。

  《1949年后的梁漱溟》汪东林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