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11月08日> 总第972期 > 20 > 新闻内容
养孩子就像交朋友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林 敬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8日  查看次数:  
  
  活动背景:近日,由北京友谊医院主办,健康时报协办的科普讲座邀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心理素质中心主任李梅和大家探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主讲专家:李梅,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心理素质中心主任
  孩子太听话会显得没个性,不听话又感觉不懂事,怎样才能培养出既懂事又不失个性的孩子呢?李梅主任说,育儿效果首先取决于亲子关系。若在教育孩子时,能像交朋友一样,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关怀,不是强迫接受,而是给他更多选择,孩子性格会更完美。
  赢得而不是赢了孩子
  赢得孩子就是要赢得孩子的心,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再告诉他们家长的感受,并且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比如,当孩子说老师当众批评他时,一些家长往往会先下结论:“你肯定是做错事了,否则老师不会批评你”;要么就是:“我一猜就是这么回事”。家长虽然猜对了,表面上赢了,但却会使孩子拒父母而远之。
  若换种方式,先表示出对孩子遭遇的同情,对孩子说:“我敢肯定当时你一定会感觉特别丢脸”,再说说自己儿时类似的经历,引导孩子说出被批评的原因,然后帮他避免下次出现这种事情。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远比确认孩子做了什么重要。
  叛逆期给孩子选择权
  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在3岁左右,这时由于孩子的能力正在提高,他们独立自由的观念也会萌生,常爱说的话是“我”怎样怎样,经常会表现为只穿着一件衣服,脏了也不愿意换,因为这是他喜欢的。此时父母应该学会给孩子一些选择。
  比如,给孩子洗澡时,他如果不想洗,此时父母可以问:“那么你想什么时候洗呢,五分钟后还是十分钟后?”当孩子感觉自己能表达独立自主的意见时,便会从中做出选择。但当孩子依然拒绝时,父母也要态度坚定,只能在一定限制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力,让他们感觉到有自由但也要有规矩。
  持续鼓励比“夸”好
  “夸”一般都是建立在孩子有好行为时,也正因为“夸”往往会以结果论成败,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的价值观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只关注结果。如果一两次做不好,就会灰心,不愿意再做了,而鼓励则可以用在任何时候。
  3~4岁是孩子的完美期,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稍有做得不好的就会生自己的气,而不愿意再做。此时父母可以告诉他,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好,要勇敢地去尝试。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对他说,可以看出你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你这种坚韧非常好,这要比直接对他说“你真棒”效果好。
  严肃谈话代替体罚
  李梅主任说,我们对待孩子不像对待朋友、同事那样客气,是因为在孩子面前我们心里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当孩子不听话时,往往没有足够耐心。惩罚也许能够暂时有效,但会给他们未来的行为造成影响。
  体罚一般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会使得孩子变得更加叛逆,自暴自弃,越变越“坏”,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二是会使得孩子变得退缩,不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孩子的性格具有稳定性,如果他在家里对父母唯命是从,在外面也会失去竞争能力。因此,李梅主任不建议采用体罚的方法教育孩子。
  当孩子做错时,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单独与孩子进行严肃地谈话,孩子能够通过家长的面部表情、说话的语气等信息判断发生了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