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浙江金华13岁男孩命丧在妈妈手中,起因只是因为周末的早上赖床不起,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个杀人母亲在高校工作,平时对孩子疼爱有加,是什么让一个妈妈对亲生儿子痛下杀手?
“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焦虑,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时,负面情绪积累导致行为失控,于是悲剧发生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韩美龄分析,这个案例虽极端,但类似的焦虑情绪在很多家庭中却相当普遍,应当引起警惕。
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逼疯孩子 “今年开春以来,我接到四例因学习压力太大而想死的学生,两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韩美龄语气沉重地说,“压力来自两方面,学校和家长,亲子矛盾很突出。”在这些孩子的口中,家长就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没完没了地唠叨”、“挑剔”、“打骂”等。
据了解,来到美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孩子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这些孩子说的话令人非常痛心,“我问他们有什么烦心事,‘我的压力好大啊!’”一个8岁的孩子脱口而出。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大学生中16%至25.4%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
“精神暴力”以爱的名义进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专家孙云晓告诉记者,他至今也无法忘怀一个13岁的宁夏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孩子的遗书写道:“爸爸、妈妈,我没考好,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这10万元是上重点中学的择校费,家长曾经和邻居议论,说一个认识的孩子没考上重点中学,是花钱上的,6年大概要花10万元,太贵了。孩子听到了,负担重,承受不了这种恐慌选择了轻生。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摧毁是用爱的名义在进行。”韩美龄表示,他们为孩子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甚至完全牺牲了自己,然而越付出越焦虑,即使不像那名杀死儿子的妈妈那样直接使用暴力,但是冷暴力和精神暴力在更多的家庭存在。家长经常告诉孩子,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这些逐渐成了压在孩子身上沉重的负担,家长就成功地用爱把孩子亲手毁掉了。
培训班为圈钱高喊“焦虑起来” 最近,记者亲历了一家培训机构的“小学四升五动员会”,所见情景相当震撼,培训机构的校长慷慨激昂,其间多次大声追问:“家长们,你焦虑起来了吗?”他当场分析小升初的惨烈竞争状况,表示五年级已经是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声称“再不焦虑就真的来不及了!”“牛孩的背后都有疯狂的家长!”最后,家长们的焦虑被成功地调动起来,纷纷报名五年级的“精品班”,虽然收费比四年级贵了一倍。整个动员会,就像是传销公司的推广活动,众家长仿佛现场被“洗脑”,理智完全被汹涌而来的焦虑感淹没了。
“为什么现在天价培训班这么火?这些培训机构就是充分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推波助澜,然后造成恶性循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杜胜祥分析,很多家长都表示痛恨培训班,可是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又没办法,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最终服从,开始攀比。
要拯救孩子先要“拯救”家长 很多家长表示自己也是出于无奈,因为教育大环境使然:“一考就要排名,一考就来了优劣,一考就有老师和家长的荣辱……可是不考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的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教育专家杨东平这样说。
“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中国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可惜有很多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杨东平说,“他们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他希望家长们淡化分数竞争,破除名校崇拜,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
韩美龄表示,家长的“教育焦虑症”其实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疾患,它是一种社会病,是从众心理导致的一种普遍情绪,“家长需要做的是尽量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成长,不被环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