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抓手,给力医院学科建设,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持续推动医院整体实力建设的有力举措。一、2010年全年,先后选派13名有创新意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赴美国、日本、德国、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二、选派有发展潜力的93名中青年医务人员到国内发达地区的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三、支持年富力强的172名中、高级医务人员先后参加国内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四、重视管理人员培养,通过选派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医院管理培训班、参观国内知名医院等方式,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每年选送到境外、省外短期进修及接受学历教育的人数占到专业技术人员的10%以上,投入人才培养经费近3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医院借助青海省人才“小高地”、新世纪优秀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推荐、申报工作,不断扩展人才培养新渠道、新领域。
特别注重高层次人才的招录,除了完成大中专毕业生的录用外,积极引进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基础人才层面就做到了关口前移,提高了人才录用的资格,从而为夯实人才基础创造了条件。
医院积极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岗位成才,2010年,职工中2人被录取攻读博士学位、25人被录取攻读硕士学位,3人取得硕士学位,42名医务人员通过考试,取得继续教育学历。目前,全院职工中共有医学博士、医学硕士、在读博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147人,占全院医务人员的8%。
在以往专业细化、打造精品专业的基础上,2010年又将原骨科调整细化为脊柱外科、关节骨病科和创伤骨科三个专业,将原口腔科调整细化为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正畸科三个专业,使学科建设向高、精、尖领域迈进。
为方便患者,先后开设、完善心理咨询门诊、更年期门诊、整形门诊、藏医门诊、胸痛门诊、慢性阻塞性肺病门诊、头痛门诊和关节痛门诊。通过资源整合和专业细化,为打造科有特色、人有专精、学有所用的学科优势奠定了基础,为患者就医提供了更广阔的就诊选择空间。
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积极争取和申报国家有关培训基地建设项目。2010年,医院妇科通过评审,被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目前,医院已拥有普通外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妇科4个“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培训资格,已培养培训相关技术人才50余人,有52名医师获我国第一批“中国内镜医师(教师)证书”,4人获得恩德思“医学科学杰出领袖奖”、“杰出科学技术国际奖”和“医学科学技术奖”。
为改善医院学科基础设施条件,近年一批关乎学科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其中包括:拥有23个手术间的洁净手术室;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内镜中心;符合规范、设备齐全的重症医学科病房;能开展流式细胞分析、实时PCR检测等尖端技术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流程合理、设备一流的消毒供应中心;采用融资方式引进检验样品管理及轨道传输的自动化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的检验设备及符合净化要求、流程顺畅的静脉输液调配中心。
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800万欧元购置3.0T核磁共振仪、256排CT、大平板数字血管成像系统、SPECT、数字胃肠X光机和中央监护系统等一批世界一流的医疗设备也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批复,随着新的住院大楼的启用,这些设备也将到位服务。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医院学科建设硬件设施迈向国内先进水平。
近年来医院利用青海省外国专家管理局引智项目,邀请了德国、瑞典的医学专家来院开展学术活动和技术指导。同时,与美国“一颗心”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妇幼健康保健培训项目。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申报工作取得进展,通过了青海省卫生厅的初审,接受了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验收,获得通过。
全院举办国家级CME项目20多期、省级CME项目40多期,培训人数达7000余人次。借助“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大讲堂”、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活动为载体,通过网络视频常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