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糖尿病患者常担心的问题,一个是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事件,一个是怎么吃饭怎么吃糖的琐事,每个细节都关乎他们的生命质量。专家说,好心态+好方式就可以帮患者渡过这些难关。
我抢救过的急性心梗患者有很多是糖尿病患者,他们总闹情绪,血糖就控制不好,后来出现合并冠心病,还不改脾气,结果引发急性心梗,其实,这根源在放不下、想不开上。
我也到了不惑之年,工作和家庭的琐事交缠在一起时,有点焦头烂额,有段时间,我的血糖血压不太正常,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想到了静坐,有点像瑜伽。
把情绪收敛起来,呼吸放松些,什么也不想,慢慢进入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一天坐上大约二十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自己看问题的心态就跟以前不一样了,身体就不觉得透不过气了。
常和糖尿病打交道,我也很在意吃饭的问题。
一天有两顿要在单位吃,我们医院食堂提供的是自助餐,虽然每个人吃得不一样,但对于甜食、糖果等含糖量很高的食物,大家一般是点到为止。我们看来,蜻蜓点水式的吃糖果或甜食就是一种“裸糖生活”(少吃糖或不吃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大肆咀嚼热量极高、脂肪量极高的无糖食品。
不过,工作需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和精力时,吃点甜食还是不错的,可以补充一下能量和营养。正常人,每公斤体重每天0.5克糖是可以的,糖尿病患者吃糖要比这个标准低很多。
糖尿病朋友常问我,这个也想吃那个也想吃怎么办?我自己有个经验,就是心理暗示。
我研究食物营养这么些年,翻过不少书,现在我看到一个食物就能说出它的热量、含糖量等。比如,一大勺果酱差不多含糖15克,1罐可乐约含糖37克,1个冰淇淋含糖有近10克。尽管很好笑,但这种暗示提醒我吃东西时适可而止。到现在我的体重都很标准呢。
当然,食物多种多样,不可能都去记,糖尿病患者记住自己常吃的食物大体的热量、含糖量、脂肪含量等就可以,总之,心理暗示就是吃多少心里得有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