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国中高风险地区过千个,基层工作者:尽最大努力

2022-08-01 17:49:42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等待,是李丹学会的第一课。“我之前想象志愿者的工作,以为做核酸也就是三四个小时,来到这里之后发现医护人员要提前去等,村民不是集体来的,是分散的。有时候准备封箱了,又来一批人,又继续做。”每天接触不同的人,李丹的父母也担心她感染病毒。“他们不想让我当志愿者,但有很多年纪比我小的,15岁都在做志愿者,我就觉得不怕,我也可以。”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徐婷婷 实习记者刘静怡)截至7月31日24时上午,全国共有高风险地区644个,中风险地区461个,此轮疫情已涉及20多个省市地区。国内疫情多地散发,背后有无数防疫工作者在岗位上坚守,他们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但都在一线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

基层工作者在核酸点维护秩序,受访者供图

大一暑假遇疫情:不怕,比我小的都在做志愿者

7月26日,19岁的李丹早上5点30分起床洗漱,上午,她在筏埠村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秩序,协助完成2000人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下午,她要跟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去村子里走访宣传,确保没有人员聚集情况。

等待,是李丹学会的第一课。“我之前想象志愿者的工作,以为做核酸也就是三四个小时,来到这里之后发现医护人员要提前去等,村民不是集体来的,是分散的。有时候准备封箱了,又来一批人,又继续做。”每天接触不同的人,李丹的父母也担心她感染病毒。“他们不想让我当志愿者,但有很多年纪比我小的,15岁都在做志愿者,我就觉得不怕,我也可以。”

\

李丹在核酸点维护秩序,受访者供图。

手机不敢静音,志愿者工作群置顶,19岁的李丹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份工作。三伏天的北海,室外气温高达37℃,抱着冰块降暑是她最快乐的时候。“我还好,我还不用穿‘大白’,其他采样的工作人员在防护服里,一天下来皮肤都被汗水泡得皱了。”

李丹已经这样度过了10天。还有一个月,李丹要开学了,李丹说,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能够为家乡做点什么就去做,我还是相信,疫情成为过去式是必然。”

从毕业生到防疫“管家”

毕业前,张薇薇(化名)最想进的是出版社。去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报名了北京远郊的基层单位,成为了一名基层工作者。在张薇薇所在的单位,每个科室负责承包镇域内1-2个村(居)的防疫工作,她也不例外。

“其实最开始,我对基层没有概念。”张薇薇说,自己开始工作之后才有切身的体会。“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你就要去做这跟针。”几个月前,她被调入新的科室,开始统管下属村庄里的防疫工作。上至下村走访、宣传,下至做核酸点扫描身份证的志愿者,张薇薇几乎伴随着防疫工作的开展一同成长。

但张薇薇和同事还是无法停下。“就是闻讯而动,只要有疫情或者突发事件,大家就会联系你来处理,不管下雨还是深夜。”工作一年,张薇薇努力练就了“钢铁心态”:“心态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先绷不住,抱着非常烦躁的状态去处理工作,那也不会有什么进展。”

说服一家人转走,否则还得推迟解封

刘友已经在基层工作8年,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部队干部。北京疫情没有爆发时,刘友负责安全生产的工作。更多时候,刘友会与企业对接,很少跟居民接触。而在疫情工作组的大部分时间中,刘友都在和居民打交道。“去之前,我以为每天做好核酸、药物等等的协调工作就好了,但跟想的不一样,要协调的还有衣食住行。”刘友说:“军队转业安置之后,这次是工作最难的一次。”

他仍旧记得,当时一栋楼中有一户人家确诊,对面邻居是一家三口,因为带着孩子,两夫妻不太愿意转至隔离点,“打电话就打了好几个来回。”无奈之下,他找到了一位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通过一个小时的沟通,终于说动了这一家人,将他们转移到隔离点。结果,这家人到了隔离点的第二天就确诊了。

刘友现在还觉得庆幸:“如果他们一家人不转走,整个小区至少还得推迟10天左右才能解封。”他对这件事无比感慨:“人和人的立场不一样,基层工作还是需要耐心。”

(运营:李宁)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