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第七轮集采为平均降幅最小的一次,专家:相对理性,或将11月落地

2022-07-14 15:22:36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如释重负,甚至有些欢欣鼓舞的,是不少拟中标药企代表共同的感触。“中标,就能保住市场,还是很值得高兴的。”青岛某制药郑经理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集采有点像拆盲盒,没等到公布的那一刻,根本不知道同组报价怎样。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助理、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本轮降价比较理性,在于企业报价趋向理性,部分品种竞争企业只有4家或5家,中选率高。药品集采能够降低患者负担、扩大药品可及性,提高用药层次。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婷婷 王振雅 实习记者刘静怡)7月12日,南京。“全国药品集中采购申报信息公开大会,凭劵入场”的蓝色牌子下,早上八点就已有人驻足等候。幸运地拿到“入场券”的药企代表们,等待着全国第七批集采开标的“临门一脚”。

“看到拟中选结果的那一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7月13日,一位参与本轮集采的药企代表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还有参与者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真的是有惊无险,保住了品种、市场,不辱使命。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7月12日晚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提供的材料显示,按约定采购量测算,此次集采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185亿元。从2018年11月推出至今,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经完成六批集采,节约医疗费用达2600亿元以上。

\
7月12日,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现场。新华社记者邱冰清摄

七轮集采平均降幅最小的一次,本次降价相对理性

王素宁(化名)来自山东滨州,她的父亲是一名高血压患者。王素宁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父亲近30年持续使用硝苯地平等高血压药物。在她看来,集采降价肯定是好事,让人能慢慢都吃得起药。此次王素宁父亲所用的硝苯地平控释片也纳入集采名单,中标的价格最低到了30mg,14片/盒,报价为4.87元,平均每片0.3479元。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注意到,这是在降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高血压患者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本次集采药品涉及31个治疗类别,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本次集采有60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对比前六批集采结果来看,这是集采平均降幅最小的一次。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助理、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本轮降价比较理性,在于企业报价趋向理性,部分品种竞争企业只有4家或5家,中选率高。药品集采能够降低患者负担、扩大药品可及性,提高用药层次。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常峰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经过多批集采之后企业的报价更加合理,在挤去价格水分的同时,充分保障市场供应,加之部分品种第七批集采前已被纳入地方集采品种目录,降价空间有限。且第六批胰岛素专项集采的降幅也是48%,这是一个合理的降幅水平。

业内人士解奕炯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业内都说本次集采很卷,但平均48%降幅属于适中,此次集采在价格上还是适度放宽的。

“从用量角度来看,7批集采已经占到医疗机构年用药量的35%,集中采购已经成为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重要模式”。 常峰认为,在临床用药方面,首先本次集采涉及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慢性病,也涉及肝癌、肺癌、肾癌等重大疾病,极大减少了患者的负担。其次,优化带量比例,延续之前的规则对于部分抗菌药进行了减量,同时本次对于限制级抗菌药进行了更大的减量。最后,本次采购中引入了“一省双供”的设计,来有效保障临床用药。

其中备受关注的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每片从平均4.5元降至1元。华海药业的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是拟中选之一。

华海药业相关负责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药理作用来看,奥司他韦是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其活性代谢产物能够抑制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奥司他韦胶囊适用于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成人和13岁及13岁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预防。本次集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共有16个厂家过评(含原研),首年约定采购量基数为1558万粒(折合75mg)。

根据华海药业的公告显示,该产品为2022年7月国内获批,因此目前尚未产生销售。本次药品集中采购是国家组织的第七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在执行上要求医疗机构优先使用集中采购中选品种,并确保完成约定采购量。本次拟中选产品价格与原价相比有一定程度下降。若公司后续签订采购合同并实施后,将有利于上述产品快速打开国内销售市场。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系主任吴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中选的企业来看,不乏华海、豪森、科伦等众多国内药企。国产品种使用率肯定会提高。实际上,集采并不是单纯的降价、国产品种市场份额增加,而是通过集采的干预,挤出药品价格的“水分”,重塑医药市场的生态环境,让市场有序、良性竞争,使得企业回归到经济学中所说的竞争,也就是竞争质量、竞争价格,而不再是“回扣”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压缩药价水分,报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现场竞争很激烈,如果集采不入选,这个品种就很难在市场上销售了,前期投入的高额研发费用就打水漂了,压力还是挺大的。”上海旭东海普药业销售负责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本次集采上海旭东海普药业为了确保品种中标,公司的招标团队四人一行到南京现场进行集采工作。

\
7月12日,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现场。新华社记者邱冰清摄

7月13日下午,该负责人带着拟中标通知书刚从南京到上海家中,连续超负荷工作的他,终于可以先休息一下了。他说,“昨天5点多起来,一直在现场工作到晚上近11点,整个过程,不知道对方企业出多少价格,我们公司已经拿出最低价格投标,还是有惊无险的以最高顺位中选,由于第一顺位的中选企业投标价超低,差点被今年集采新规则比值6淘汰。”

如释重负,甚至有些欢欣鼓舞的,是不少拟中标药企代表共同的感触。“中标,就能保住市场,还是很值得高兴的。”青岛某制药郑经理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集采有点像拆盲盒,没等到公布的那一刻,根本不知道同组报价怎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行为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姚宇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实际集采过程中,药企之间并不知道对方价格,所以,不存在你价格低我比你更低的“内卷”,各家企业都是根据各自成本情况,压缩药价水分,报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以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为例,每粒从平均108元下降到平均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在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高血压患者用药负担明显减轻。美国辉瑞公司的替加环素、日本安斯泰来公司的米卡芬净、西班牙艾美罗公司的依巴斯汀、意大利博莱科信谊公司的典帕醇等4个原研药中选,平均降价67%。

姚宇告诉记者,“集采的目的就是挤压价格水分,降低老百姓看病费用负担。”

首次引入备供机制,回归有序、良性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集采首次引入备供机制,每个省份将同时有一个主供企业和一个备供企业,确保临床使用稳定。蒋昌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备供机制化,改善此前部分集采药品断供的问题。

乙肝特效药恩替卡韦是全身用抗病毒药物,也是国家集采的药物,“恩替卡韦在没有集采前一年药费3000元,集采后一年仅需200元。集采让我们能买得起药。”2021年9月,一位家住河南省开封市的胡先生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然而,“跑了开封市杞县人民医院、杞县中心医院、商丘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一盒5.5元的恩替卡韦都买不到了。”家住河南省开封市的胡先生告诉记者,2021年6月,跑遍整个开封都找不到乙肝药。

来自黑龙江的马女士在2021年11月也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看病投诉留言板上反映,确诊高血压后一直在服用进入集采的药物。但从2021年7月起在医院买不到了,随后只能通过网购买到。

吴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首先要正确看待断供。没有集采也会出现企业经营不善,不能持续供应市场的问题,尤其在疫情期间影响因素更多了,如果少量出现(断供)属于正常现象。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企业测算不准、采取策略性行为等前期压价过低,最后成本又高,不能保证正常供应,或为降低成本,擅自改变中选后的药品规格和装量等。尽管这都是少数,但也需要采取措施保障供应,如此次集采新建立的备供机制。

常峰认为,为更好保障集采药品稳定供应,第七批集采首次在采购文件中明确引入“备供企业”机制,探索实现一省“双供”,每省不仅有1家中选企业即主供企业,也同时有1家备供企业。当中选企业出现中选品种不能及时足量供应或取消中选资格等情况,致使协议无法继续履行时,由所在省份备选企业供应相应的中选品种。这将提供双重保障。一省“双供”对药品及时、稳定、顺畅的供应提供了更为保险和直接的手段,进一步降低了各省选择替补企业的行政成本。

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95家企业的488个产品参与投标,217家企业的327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其中,6家国际药企的6个产品中选,211家国内药企的321个产品中选,平均每个药品品种有5.4家企业中选。

“如今,通过引入备供机制,采取了备选的这种方案就更好了!”吴明认为,有些企业长时间供应不及时,是会影响到某些地区患者用药的。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药品能够稳定供应,减少因为不确定因素导致个别企业或者品种断供带给患者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对不能正常供应的企业建立了约束机制。

常峰指出,可以注意到第七批集采在坚持以往集采原则的基础上,规则进一步得到优化完善。首先,第七批集采首次引入“备供企业”机制,探索实现一省“双供”,这将对药品及时、稳定、顺畅的供应提供直接的双重保障。其次,“品间熔断”规则”的引入,把不同品种的价差放在同一水准进行比较,有效的将中选产品的价差控制在3倍左右,表明了集采相关部门对于缩小同品种中选价差、减少各省价格差异的决心。再者,本次集采在采购文件中升级了信用评价制度的规定,失信或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在主供和被供选区时均损失一省,这一规则进一步加深了招采信用制度的应用力度和强度。

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或将11月用上,配套措施同步推进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2022年11月用上本次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国家医疗保障局提供的材料显示。

姚宇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通过前几轮的集采经验,落地主要是各地医保局来落实,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落地时间会有先后,但基本能保证11月份前落地。

针对降药价过后的药品质量,姚宇认为,所有集采药物都是国家药监局经过一致性评价的,质量肯定是保障的。而且从历年集采的结果看,中标的往往是大企业,虽然价格低,但质控体系是有保障的。

业内人士透露,我国仿制药过一致性评价后,国内药企也能供应质量疗效和原研一样的药品,国家通过每次集采可以挤压不合理的营销费用,让药品价格回归正常,使患者得到实惠,彻底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蒋昌松认为,促进集采降价后的中选产品落地,需要各部门、医疗机构、企业协同配套,一起努力。

解奕炯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集采的常态化确实对药品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药监局加强对药品的全过程监管,不仅是在生产环节,还要加强进一步管理每个环节,甚至是流通环节也要确保合规和药品安全。

吴明认为,后续集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一是加大集采后药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保障药品质量不发生变化。二是完善集采规则,在保证老百姓利益和考虑医保资金的前提下,也要综合考虑企业和公立医院。三是集采不是孤立的,一定要和其他的医改措施配套,比如价格调整要跟上,配套改革一定要同步的推进,有效推进“三医联动”,促使政策形成合力,提升改革效能。

常峰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中选药品落地,还只是集采的第一步。落地执行后,还应加强生产、流通、经营、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保障患者用得到好,用得到好药。对于患者的担忧,各地医保部门要加强对带量采购降价原理、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创新做法的宣传;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在临床中的作用,做好解释引导工作;要完善重大舆情监测和应对处置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

(运营:孙宝光)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