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深圳赴高风险地区手术医生:把风险留给医生,将安全带给孩子

2022-04-12 19:28:22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4月3日晚,深圳市儿童医院组织的线上会议上,一群医生在激烈地讨论着。他们都来自这家医院的院长、新生儿科、耳鼻喉科、转运中心、医务科、社工部等科室的专家,正在为一个远在福建的尚未满月的宝宝紧急商讨救治方案,宝宝出生即被确诊为先天性的双侧声带麻痹。

(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李宁)“婴儿刚出生半个月,对手术的耐受度我们要谨慎考量。”

“麻醉和手术的地方都在气道,麻醉和手术也都很棘手。”

“如果孩子不能用这个术式,后续很有可能要终生带着气管插管……”

4月3日晚,深圳市儿童医院组织的线上会议上,一群医生在激烈地讨论着。他们都来自这家医院的院长、新生儿科、耳鼻喉科、转运中心、医务科、社工部等科室的专家,正在为一个远在福建的尚未满月的宝宝紧急商讨救治方案,宝宝出生即被确诊为先天性的双侧声带麻痹。

刚出生就发现患有罕见病,孩子父亲无奈寄希望于网络

“孩子出生后因为没有哭出声,赶紧转上级医院泉州儿童医院ICU,经过十几天的抢救治疗后,现在用无创呼吸机才能保证呼吸,但是这边由于医院条件有限,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医生建议我们转院,现在国内只有深圳和上海各一家医院能根治解决。”这是孩子的父亲李先生在网上留言的部分内容。

信息得到了网友关注,随后网友@了深圳卫健委官方公众号,深圳卫健委了解情况后及时联系了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这样,网友、深圳卫健委、两地医院共同构建了一座拯救新生儿生命的救命桥梁。

“把风险留给医生,将温暖带给孩子”

当时泉州市儿童医院所在的丰泽区有中高风险区域,经过两地医院联系评估患儿病情后,深圳市儿童医院决定派专家团队去泉州救治患儿。这意味着医生去高风险地区不仅要冒被感染风险,回深后还有可能被隔离。深圳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潘宏光和主治医师严尚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

“我也是外科医生,知道此行的风险所在。充分评估后决定派潘宏光和严尚两位医生去做手术,这样就规避了孩子在长途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患儿和家长从中高风险地区转运过来需要隔离的限制,把风险留给医生,将安全带给孩子。”4月12日,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麻晓鹏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我们在广东省内接送病人做手术是常态,但去省外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区是第一次。去了不一定会感染,但孩子不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

潘宏光主任在4月12日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我们接到通知后,院长立即组织了救治专家组,并邀请了耳鼻喉科、新生儿科、转运中心、医务科、社工部等负责人详细了解新生儿的情况,尽快沟通制定救治方案。”

为了全方位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潘宏光和严尚两位专家出发时从自己的医院带了满满两大包的手术器械,“因为这个手术是我率先开展的,有些器械对方医院可能没有。”

十多个相关科室默契配合,换来孩子自主呼吸

\
潘宏光教授和医生们在小心翼翼的为孩子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先天性的双侧声带麻痹是一种罕见病,宝宝出生后就有呼吸困难,当地医院救助经历不多。且转运压力大、风险高。发现不及时、救助不及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潘宏光解释道“手术位置和麻醉同时占用气道空间,比较棘手,这很考验我们的手术和麻醉水平。”

此前,潘宏光主任曾在国外文献基础上首先在国内开展“声带外移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双侧声带麻痹,目前在国内开展声带外移固定术的医院不多。

“先天性的双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咽喉通道很窄,声带就像像两个门一样不能外展,无法随呼吸打开,空气进不去,患者就会呼吸困难。传统的手术是气管切开术,相当于另开一扇门来维持呼吸,有可能需要终生带着气管套管,破坏了气道完整性容易感染。新术式是把声带充分外移相当于把门轴往外拉并固定,开个缝隙,保证呼吸通畅,如果成功可以不需要气管切开,三年前做这个手术的孩子都已经快上学了,呼吸气和发声都很好。”潘主任解释道。

在与泉州市儿童医院相关科室的医生们沟通后,手术是在4月6号早上开始做的,得益于各方默契得力的配合,手术很顺利,术后体征平稳。潘宏光和同行的深圳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严尚医生当天下午就返回了深圳。

术后第二天就拔了气管插管,第五天也就是4月11日就能不依靠任何机器正常自主呼吸。“现在孩子如果出院的话正常喂养是没问题的,目前就需要关注孩子的伤口愈合情况了”潘宏光主任反馈。

手术刀很坚硬,但外科医生的心很柔软

\
潘宏光主任在给当地医院的医生们交接术后注意事项 受访者提供

在问及给孩子做手术全都有哪些担忧时,潘宏光主任表示,疫情风险其实不是主要问题,因为作为医生,给自己做好防护问题不大。我个人压力最大的还是手术风险,包括术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能否让家长满意、能否帮这个孩子顺畅呼吸,这其实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面对困难,在我们心里一直都是生命至上,把风险留给自己。争取一切可能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天职,我们也这样落实在行动中。”麻晓鹏院长表示,我在每年新员工的入职教育里都很注重患者安全和医院人文建设,不管哪个科室、什么专业的医生、面对的是什么患者都要保持内心柔软。

“如果一个医生面对患者的病痛,内心麻木了就很危险。”麻晓鹏院长说道。

(运营:周学津)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