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国家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不得将容貌不佳与懒惰等关联

2021-08-29 11:19:33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8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意见稿提出,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将重点打击!

8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意见稿提出,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将重点打击!

“容貌焦虑”下的盲目

打开手机,各种网络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和直播间里,明星网红都在“兜售”美貌,包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通过割双眼皮、水光针、瘦脸针等变美的“教程”。健康时报记者发现,网上甚至出现了容貌测评打分的软件和系统,将颜值评分标准制定为从1分-10分不同等级。

一些人对于容貌的焦虑,正在一波波“宣传”攻势下被不断放大。中青校媒就容貌焦虑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在受访的2063名大学生中,59.0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

“之前碍于经济条件和意识环境,对美的追求是十分匮乏的,现在各种阻碍都扫清了,很多人就开始将眼光聚焦在‘变美’上,但相对的医学知识的匮乏,又注定了这种追求很盲目。”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委员刘红梅主任表示,容貌焦虑常发生在“90后”和“00后”身上,门诊曾遇到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姑娘来打瘦脸针。“像她这种发育尚未完全,还处于生长阶段的孩子我一般都是劝返,但也有比较极端的例子‘不能美就去死,贷款也要消费’。这种思维是病态的,应该让心理医生介入。”

\
一位求美者正在做光子嫩肤治疗。受访者供图

《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医美机构数量高达5150家,医美市场规模高达1975亿元。火热资本追逐下,出现了切胃、精灵耳、小腿肌肉阻断术等奇葩手术。

刘红梅主任提醒,“很多人年纪小,对美的认识有更高的不切实际的追求,但不要让对容貌的担心影响正常的社交和工作。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本身就是一种美。”

没有医师资格却宣称“专家”的也严厉打击

意见稿第8条表示医疗美容广告中涉及“医生”“专家”的,市场监管部门应注意以下情形:医疗美容广告中将未依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或医疗教育、科研相关职称的人宣称为“医生”“医学专家”等医学专业人士的,或者相关人员穿着白大褂,足以误导消费者认为其属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应认定为虚假医疗美容广告。相关人员涉嫌非法行医的,要及时通报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2021年3月15日发布的《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医疗美容纠纷案件民事审判白皮书》(2016年度—2020年度)》显示,有60%以上的案件涉及医美机构或相关医务人员的资质审查问题。

而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具备合法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其中医院类占29.1%、门诊部类占32.9%、诊所类占38%;在合法医美机构之中,仍有超2000家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的现象,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店铺数量超过8万家,非法机构规模较小,藏身在住宅区中,隐蔽性强,较难予以打击。

“在进行美容整形中,机构和医生资质的核实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些小门脸、社区单元楼套间里的隐蔽场所多是无执照、无资质、无实力的非法行医场所,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他们搬个家就很难找了,后续维权极其困难。” 刘红梅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时报 李宁)

(运营: 实习编辑:刘予欣)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