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他们从西柏坡走来,说了说自己的故事

2021-07-02 15:14:33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七· 一”建党百年前夕,健康时报记者一行来到河北省平山县,实地走访了2个镇,4个村,通过多位老村医、老村民的回忆叙述,了解革命老区医疗的发展;也从80岁非党员老村医、92岁老党员村民的口中,寻找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答案。

(健康时报记者 张赫 王振雅 )坐落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畔的西柏坡,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聂荣臻元帅曾说:“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抗日战争期间,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有7万人参军,10万人参战。

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在这里,党中央先辈们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三大战役、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也因此,西柏坡享有“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独特地位,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如今的西柏坡,旧貌不再。但只要一踏上这片热土,还是能知晓,它依旧有瞬间催人泪下的魔力。

“七· 一”建党百年前夕,健康时报记者一行来到河北省平山县,实地走访了2个镇,4个村,通过多位老村医、老村民的回忆叙述,了解革命老区医疗的发展;也从80岁非党员老村医、92岁老党员村民的口中,寻找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答案。

重走“赶考“路。在新百年的开端,这条路如何继续走下去?也许在这里,我们能感知最真切的力量。

回望百年质变:村民再也不怕看病了

在通往革命圣地西柏坡的必经之路上,岗南镇被周围的红色旅游带动的很是热闹。

朱豪村卫生室里,64岁的村医侠新芳带着眼镜坐在桌旁,这是他做村医的第38个年头。

在新建的60平方卫生室里,有做心电图的仪器,有和乡镇卫生院同样品种的药物,还有一整个架子的村民健康档案。

\
侠新芳给村民看病。王振雅 摄

眼前的这一切,是他从前不敢奢望的。

“小的时候,父亲总说,最怕的,就是看见村民知道自己生了大病却治不起,转身回家的眼神。”那是上世纪中叶,作为家里的第三代村医,侠新芳一直想象不到,直面死亡,那会是怎样写满悲情的脸。

直到八十年代,侠新芳自己也做起村医,他才明白,父亲每每说这话时的感受:看不起病的人,太多了,是心疼。

侠新芳回忆,父亲村医从20多岁干到85岁,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见过无数个无奈对的选择:村民得了大病、重病,在村里看不了,去大城市里看,一花就是大几万。一提到住院就发愁,愁医药费,愁就算治好了,接下来的日子也没法过。

“以前,很多村民没钱看病,就记账(写欠条),每年都有许多坏账、烂账。”侠新芳说,村民家里吃饭都没钱,哪有钱看病,没钱也得给看,也得给拿药,最后钱都是村医给付了。但现在现在看病记账的基本没有了,大家都有钱看病,这叫病有所医。”

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柏坡柏里村82岁的退休村医李贵昌。1958年开始做村医,条件艰苦超出想象。为什么做村医?李贵昌的答案是,因为家人。

“小时候,大概二十世纪50年代。哥哥19岁,髋关节摔脱位,当时我带着哥哥,走了50公里路,去城里给哥哥请大夫,我牵着驴子,到大夫门口,从早上3点等着大夫看病,但我没有钱买药,大夫也说用了药业也治不好。”让李贵昌最难过的是,后来哥哥的病没看成,到死都是残疾。

“做村医以后,我给村里500人看病。但那时候老百姓根本看不起病,拖最后就走了。”李贵昌越说,声音越小。

后来的一切改变,都要从2005年说起。

那一年,新农合来了。

在这项政策落地平山县后的第16年,侠新芳坚定的说,这是党中央的政策给村民带来最大改变的转折点之一。

不仅仅是侠新芳,西柏坡镇霍家沟村医73岁的霍树庆、岗南镇尚家湾村56岁的村医曹彦飞56岁、西柏坡镇柏里村82岁的村医李贵昌,在谈起村民从看不起病到不怕看病的重要推动力时,都会马上告诉记者:新农合。

新农合,其实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后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到了2009年,中国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

2016年,新农合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和城镇居民缴费相同、待遇也相同,这也是消除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82岁的村医李贵昌至今还记得那一年,因为农民住院报销水平又提高了。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70.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虽然十多年前,一个人一年只需要交10块钱,但是报销比例也没有现在大。如今每个村民一年缴纳280元,县内看病后报销比例达到80%。”

从前听到住院都像晴天霹雳一样的村民,自从有了国家报销兜底后,再也不害怕看病了。后来,村民创业可以向国家申请3-5年的免息贷款,从前靠种地为生的村民有的办起了小工厂、有的搞起了小作坊,还有的养水貂和狐狸卖皮毛,日子越来越红火。

此外,2012年开始,村里开始进行基本公共卫生管理。2014年,村诊室有了电脑。侠新芳作为村医有了新任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村医需要对慢病患者一年入户4次。有了血糖仪、心电图、针灸仪、体温枪等设备,村民的很多疾病提前筛查、尽早诊治,不要拖成大病。这些政策,不仅仅是在西柏坡,而是在全国,落地铺开。

如今,朱豪村居民有752人,其中65岁以上的有90人,高血压管理人数34人、糖尿病管理人数9人、6岁以下儿童26人……在朱豪村卫生室的墙上,村民居民基本情况表挂在墙上。

\
王振雅/摄

对于侠新芳村医而言,能让村民看得起病的制度,就是好制度。而这些制度,只能是中国共产党能给。

“为了危难时,能名正言顺冲在最前面”

上个世纪60、70年代,村医薪酬来源于挣工分。侠新芳记得,“父亲那个年代,看病是挣工分。一个月30个工分。10分相当于1个工,早晨2分、上午4分、下午4分,这样一天是10分1个工。年底决算,因为当时他家所在的村子很穷,一个工相当于9分块钱,一个月就能挣几块钱。”

1978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生产大队解散。村医挣工分的年代成为历史,迎来的是新的工资薪酬制度。但在很长一段日子里,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父辈是村医得到改善。侠新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次听到儿女抱怨时,父亲总会笑呵呵的说:共产党员,不要总问回报嘛!

不问回报,这是侠新芳对“共产党”的第一个认知。而是事实上,侠新芳的父亲在做村医的60年里,也一直这样做。

“小时候每顿饭都难吃安稳,因为总来人看病,各种各样的病症。看见有人来了,父亲马上放下筷子、起身,用自己独家的针灸技法,给村民扎上几针,然后继续吃饭。”侠新芳回忆,这些村民都是在家里坐着、等着。父亲会吃上几口就问一句,还疼吗?舒服点了吗?患者从来都是苦着脸进家门,笑着出去。

38岁那年,侠新芳被村支书介绍入党。

“1995年9月13日!”对于自己的政治生日, 侠新芳在26年后依然清晰的记得。也是因为传承家族的红色基因,侠新芳在村民间是个“顶好的人”。

“1996年年8月4日凌晨2点左右,平山县发起了洪水。山里出现了泥石流,山路被冲垮。住在岗南水库边上几个村民开着船到我家,请我去看病。”侠新芳回忆,当时几个村民来找他的理由是:大家商量了,都觉得只有你能去。侠新芳看外面下着那么大的雨,到隔壁村民家大概要15里地,心里也发了慌。

当时,走水路,风大浪高。小船不稳。

侠新芳说:“船不会翻了吧。”几位村民说,“你放心,我们是渔民,哪怕我们都掉河里,也不让船翻了你掉水里。”短短的几句话,侠新芳在25年后的今天,想起来依然热泪盈眶:这是信任,哪儿能辜负?

因为风大,小船上很快就进了水。大家就一起用水舀往出倒。侠新芳到了才发现,患者是一位50多岁女性脑梗患者,出现了偏瘫中风的症状。“睡了一觉醒来,患者嘴歪了,嘴里流着口水。我给她输了液,在患者家呆了一夜,第二天看到她能下床了,才回家。”过了几天,这几名村民给侠新芳送了锦旗。但他没想到,自己激动之余顺口说了父亲最爱挂在嘴边的那句:共产党员,做事儿可不是为了求回报。

说完,才恍惚间发现,虽然父亲已经去世,但这,就是传承。

岗南镇尚家湾村村医曹彦飞今年56岁了,2004年入党,如今已经有17年党龄。1994年4月,在平山县卫校毕业后,因为父亲从前是岗南镇卫生院的院长,耳濡目染,自己也励志做一个医生。

“尚家湾村如今有67个高血压、66个糖尿病。”这些数字在曹彦飞的脑子上倒背如流。而最让他骄傲的是,爷爷奶奶是党员、爸爸是党员,从小在红旗下长大,他和儿子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革命老区地道的“红色家庭”。

“干了村医,不敢出门,这么多年没出去旅游过。父亲擅长用中医药治疗静脉曲张。我都学会了。”曹彦飞的家,是窗明几净的六间大砖房。提起自己的“业绩”,曹彦飞拿出手机给记者看联网的EXCEL表格说,“别看我快退休了,在岗南镇43个村里,我公卫工作做的是排在前列的。今天是月底,要求村里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随访完成,目前43个村里,还有33个没做完,这里面没有我们村。我是党员,要起带头作用!”说完,拿起冰镇的西瓜一边笑一边吃了起来。

和侠新芳和曹彦飞比起来,西柏坡镇柏里村82岁的村医李贵昌多了些遗憾:因为堂兄是村里的老支书,入党名额永远优先考虑其他人,说是不能举贤为亲。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柏坡人,以前的路都是蚰蜒小路。现在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李贵昌告诉记者,根本没想到,现在能生活这么好。从前他给村民看病,一分钱也不挣,开药最多开三副,也不挣老百姓的药费钱,他舍不得。

几十年来,李贵昌从来没跟患者红过脸、黑过脸。“我想干村医干一辈子,直到我奄奄一息干不动了,就不做村医了。”

几年前,李贵昌退休后,已经享受到了一年4800元的赤脚医生补助。但提起遗憾,李贵昌笑着说:还是想入党。

提起为什么想入党,李贵昌告诉记者,为了咱国家和人民有困难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

“我虽然不是共产党,但我特别拥护共产党,共产党给我的幸福,我真的是数也数不过来。”李贵昌说着,望向了如今满是红色的窗外。

“从前想不敢想的日子,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

下午五点的平山县,夕阳缓缓落下。刘志琴所住的一楼有很大的客厅,沙发上两把蒲扇已经被磋磨的起来毛边儿,空气里凝结着漫长岁月的气息。

“新闻联播上说,党龄50年以上的都会发,我这60多年了。应该会给我发吧?”92岁平山县老党员刘志琴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有63年。七一前夕,她每天只惦记着一件事,就是什么时候给她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亲人说,年龄太大,有时候也糊涂!

就像那句“纪念章会给我发吧?”,一小时里问了3次。殷切的眼神写满期盼:她希望一次次得到肯定的答案。“会发的,您放心,您是60年的老党员了。”

提到自己的年龄,刘志琴会很瞬间变得很有精神,张开手臂,比划着指向小区北面那两栋房子说,整个院子只有5个年龄过90岁的,我排老三,我还小,要好好活。说完咯咯地笑起来。

九十二年的岁月,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贫穷到温饱、再到丰衣足食,近一个世纪的风霜,走过来需要多少勇气、克服多少艰难,只有这个脸上写满平静的老人,自己知道。到如今,她最长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了。

80多年前,刘志琴经历过日军在村里扫荡,因为身材小,藏在水缸里才躲过一劫。后来,日军的飞机在平山县上空投下炸弹,刘志琴坐告诉记者:“我就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小孩子跑的很快,藏到了防空洞里,祖母裹着小脚,跑也跑不动,但又着急,奇怪的走路姿势,我们一群小孩在后面笑她。”

刘志琴说,别看现在自己住着三室一厅的楼房,但是其实小时候家是贫农,因为买不起药看病,母亲腿上长了一个脓包,一直发炎溃烂、后来感染、一直发烧去世。

被问及母亲去世时自己是多大,刘志琴皱着眉,怎么都想不起。后来过了良久,她轻轻念道:母亲在她46岁那年就走了。但是提到自己的入党时间,刘志琴脱口而出:1959年!在她的心里,好日子,是党给的。

“看,就这么一个小点儿。”刘志琴伸出胳膊,给记者展示顾骨折后的治疗“成果”。原来,正在2020年,刘志琴摔了一跤,胳膊骨折,胸部骨头摔裂。被家人送到县医院后,医生为她做了微创手术,无需开刀就可以固定骨头。而像这样的外科手术,如今在平山县医院能很娴熟的完成,住院15天就好了。

最让刘志琴惊叹医疗条件发展的,其实要追溯到4年前。

2017年,88岁的刘志琴突然头晕、睁不开眼,家属把她送到了平山县中医院,中医院立马进行了抢救,但观察后发现刘志琴的情况,县中医院建议立即转诊,于是医院联系省级医院,3个小时之内,将刘奶奶转诊到河北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后来安装了起搏器。

和少时记忆里,腿上长脓包都可能致命的年代,她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心脏出问题了,也能救活。

最后,医药费报销了50%,加上85岁以上老人的高领补助,自己只花了2万多。

刘志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那个起搏器是进口的,国内还没有。县级医院现在完善的转诊制度,救了她一条命。

刘志琴所说的转诊制度,始于2009 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即“新医改”方案) ,其中明确提出“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随后,分级诊疗成为很多政策文件中必提的重要内容之一,如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深化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时明确强调“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 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为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5年9月8日日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实施分级诊疗的路径、具体做法和目标。

而刘志琴享受的,就是县级医院向上级医院转诊。

救护车上,有县级医院的医护人员陪护送达后才离开,就是首诊负责制。如今,不仅仅是西柏坡,全国各地医联体的建设,让很多下级医院向上级医院的转诊都控制在2小时以内,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走绿色通道得到和病症最匹配的救治。

“我没上过学,小的时候吃不起饭,共产党让我上了学,有了工作,吃得饱饭。我52岁退休,至今已经40年,共产党每个月给我发着退休金,以前是30块一个月,现在涨到3500元一个月。我还能请得起保姆。没有共产党,可能还在过苦日子……我不敢想。”刘志琴深陷的眼窝噙满泪水,都是满足和歉疚。

“啥样的日子算是好日子?”临走前,记者又忍不住补问了一句。刘志琴想了几秒说,“好日子啊,就是现在我的牙不好了,但是可以每天都吃火腿肠。”

新百年的赶考路:“还有很多愿望会实现”

“陕北过来一颗夜明星,夜里走路亮堂堂……”这首诞生于70多年前的歌谣,曾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带流传,至今在当地仍有人会唱。歌谣里唱的正是解放前夕,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

新百年的赶考路上,很多人,都有更多愿望想实现。

西柏坡镇,如今是平山县最小的镇,只有7100个村民。作为今天西柏坡镇卫生院院长的陈彦红,今年50岁的他已经有26年党龄。走进西柏坡卫生院,收费窗口上非常明显的位置贴着“贫困人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

陈彦红告诉记者,这是全国对贫困人口的政策,以前平山县也是贫困县。西柏坡镇有600多户贫困人口。而且贫困人口出院住院医保报销90%,其余自付部分,再给与80%的民政医疗补助),自费部分非常少,如果花几千块医药费,最后自费部分只有几十块。

在陈彦红的愿望列表里,一个个记号已经被时代助力着陆续勾去。如今,从前想有检测设备,实现了;从前想收住院患者,现在也实现了;从前没有人愿意到村里工作,但如今医院13名职工,10个是本科。

陈彦红说,未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卫生院科室建设的更健全,争取做到村民小手术不出镇。

岗南镇卫生院院长李红霞也有很多愿望,现在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基本医疗逐渐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与基本医疗相结合的模式,基本公卫多年来逐渐步入精细化阶段,跟前几年有了巨大的变化,医改的初衷就是让我们做好基层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通过健康知识宣讲,高血压糖尿病随访,老年人免费体检等等工作,对疾病提早干预,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才是最重要的。

就从这次疫苗接种工作来看,我们第一针次80岁以上老人接种了680人次。也说明最近这十年,党中央公卫每年投入这么巨额的资金,而且逐年增加,就是为了实现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不生大病的目标基本公卫工作有了明显收获。以最近的新冠疫苗接种为例,截至6月27日,岗南镇90岁以上接种新冠疫苗人数达48个。

\
西柏坡镇卫生院收费处。王振雅 摄

作为92岁的老患者刘志琴最感谢的医院,平山县人民医院院长吴志强其实已过了退休的年龄,通过特聘渠道进入平山县人民医院继续医疗卫生事业。

“其实从前县医院的门诊量大概一年10万多人次,现在已经提升到了40万人次。”吴志强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这是百姓越来越信任的结果。

如今,县医院不仅能为92岁的刘志琴做微创骨折手术,心血管内科已经能够独立的开展心脏危重症的救治,很多外科手术都已经是全腔镜,不再做辅助开刀。

而92岁的刘志琴,只是现在县医院85%以上采用微创手术患者其中的一个。对于吴志强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留住更多的患者,让百姓不再奔波辗转去外地求医。

作为革命老区卫生系统的领头人,平山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彦丽则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了“一村一村医”,全县23个乡镇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县域内医疗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现县、重症通名院”的目标,让更多老百姓,用最少的时间和钱,医好病。

2021年7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万人齐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的史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十四多亿中国人用血肉铸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的头破血流。”

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天安门广场的掌声久久不散。亿万观众也在直播画面前,一次次热泪盈眶。

每个人都有梦想。

从大巴车上下来一脸肃穆走进西柏坡纪念馆的青年人和孩子们,在凝视党旗和先辈旧居的时候久久不舍离去,他们也有梦想:希望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会有自己小小的一席之地,让这片孕育过新中国的土地同样记住他们流着相同的热血。也好像那天中午天气36度,一群孩子在党旗下,尽全力的在合影前一次次调整着红领巾,此时此刻,他们的愿望可能是,先烈们能看到那抹鲜亮的红,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正在被他们小心翼翼的呵护着。

\
采访结束后,82岁的李贵昌开着老年代步车回家。王振雅摄

\
西柏坡镇村医李贵昌 张赫摄

在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采访结束后,有这样一幕久久萦绕在脑海:82岁的西柏坡镇柏里村村医李贵昌开着有空调的电动车,来到了镇卫生院。

见到记者后,李贵昌老人说,这是我第一次接受采访。说完,局促的双手不知道放在哪儿好。听完这句,西柏坡卫生院院长陈彦红马上跑出去,拿进来一件全新的白大褂。为老人穿上后,帮老人擦了擦头上的汗珠儿,然后蹲在地上,把扣子一个个系好。

打量一番后,轻轻地把老人身上的褶皱一点点拍打开。

老人站在那儿,不说话,一直笑的合不拢嘴。后来终于用平山话说了一句:这个孩子,我几十年前救过。

他们从西柏坡走来,笑着说了说自己的故事。听着的人,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平山县卫生健康局郝鑫燕对此文亦有贡献)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