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高瑞瑞)“洗净双手、引上香烛、虔诚地祭拜祖师,然后苦练基本功、扎马步、练套路,这是记忆中母亲每日清晨练功的基本步骤。”冯传引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母亲总是每天4点起床,先练两个小时功夫,再去田间干活,从来不会落下。
张荷仙,出生于武学世家,今年98岁,浙江省宁海市力洋镇东园村人,张氏武学第八代传人,三四岁开始习武,尤以拳、腿、棍为三绝,其一生爱打抱不平,是四邻八乡有名的侠女,也被网友们亲切称为“功夫奶奶”。6月12日,涨坑村举办了一场乡村 “武林大会”,收到“英雄帖”的张荷仙早早等在台下,鸣锣开战之后,“功夫奶奶”一招一式活力满满,尽显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功夫奶奶张荷仙正在练习武术。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习武之人最重要的是要讲究武德
“练武要有武德,只能强身健体,行侠仗义,不得欺压百姓,为虎作伥。”自从懂事起,张荷仙就将这句话深深地烙在心里。
“在我从小的记忆里,母亲从来都是一个爱打抱不平的人,她喜欢帮助身边的人。”冯传引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道,母亲年轻时,她看到村里一个恶霸,在路上打自己老婆,看不过去了,上去就是一招,把他打倒在地,从此声名大噪,之后每次看到谁被欺负了,她总是要管一管。面对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她甚至揽下了天天为老人送饭的活。
功夫奶奶张荷仙正在与外国友人们切磋武艺。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母亲三四岁的时候,外公就开始教她一些招式,因为日常练得刻苦,母亲的招数也最为规范,所以外公作为张氏武学第七代传人,很悉心的教导母亲,并且指定她为张氏武学第八代传人,让她带领师兄弟们操练。如今,师兄弟们大多不在了,她依然在传艺,每天还会给村里后辈们指点武术要领。”冯传引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冯传引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道,最鼎盛的时期,家中的院子变成了“功夫学堂”,每天晚上都有学徒来家里学习。“母亲很喜欢小孩子,只要孩子们愿意学习武术,她总是十分耐心的教他们,现在她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她还是依然每日坚持练习,希望是张家的武术能够一直传下去。”
“母亲多年习武的习惯,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她拥有超乎常人的健康体魄,今年已经98岁的她,身体特别硬朗,一般的比试从来都没有输过。”冯传引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张氏武学传承到现在一直遵循着“不怕苦、不怕死,一生锻炼”的祖训,随着时代的变迁,接下来武学的传承也会与时俱进,尝试着从全民健身,强身健体的方向去转变,让武术的精神焕发新生。
让更多年轻人传承百年功夫
在宁波东部沿海的山村,习武的风气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涨坑村村民正在为“武林大会”做准备。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那时候渔民都比较强悍,因为明清时期,就要抗击海上的强盗、倭寇,现在山上还留有当年兵站的遗址。张荷仙一家,是在九代人之前从三门县移居此地,所修习的南拳硬派功夫,追根溯源,历史更是已经有300多年。”涨坑村村民林正法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林正法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道,涨坑村有着1800多位村民,几乎人人舞狮习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功夫村,“小洪拳”、“垒地狮”等传统武术文化在涨坑村传承了500多年。“‘涨坑’老本,这个是外面人对于我们的赞称,即有本事的意思。村子里百年武学精神传承,让我们这些后辈们即使远离家乡,也依旧会记得祖传的武德训诫,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风气。”
涨坑村村民正在扳手腕。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奉景廷元应;乾坤第一大;天朝追正道;永远绍平昌......按照族谱排序,涨坑村武术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是‘奉’字辈的时期,那个时候十里八乡的人都聚集于此,大家都对武术充满了热情。”林正法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到后面,人们对于武术的热情也逐渐的减退,传统武术的传承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小洪拳是涨坑村武术拳法中比较有名的一种拳法,它包含了七套拳法和八套棍法,每一招都极具特色。”林正法兴致勃勃的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道,拳法中包括“小高技”、“三脚呼”、“黑马”等是村里人比较喜欢的拳法。而棍法包括“南柴落地”、“猢狲棒”、“仙人插剑”等棍法,虽然套路比较复杂,但是很受欢迎。
“学习武术,最重要的是要讲究武德,行走江湖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更不能欺负弱小。”涨坑村村书记林伟军对健康时报记者说,此次开展“武林大会”的目的,主要是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涨坑村学武有百年历史,农村老一辈人学武术是为防强盗,如今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深受老年人的喜欢,但年轻人学得不多,所以希望通过武术大会这种新的形式来吸引年轻人,学习武术,了解武术,从而能够传承武术。
用打造“功夫涨坑IP”的方式实现乡村振兴
5月28日一大早,宁波宁海县大佳何镇涨坑村村民林寒水就开始忙碌起来,他是负责“侠客行”节点改造的“掌门”,“我要加快节点改造进度。”村民林寒水说。2021年5月26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团队艺术驻村涨坑,为了帮涨坑村打造“功夫涨坑IP”,村里正在计划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武林大会”。
涨坑村举办“武林大会”。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次‘武林大会’其实是我们对阶段性驻村的一个小结,目的是为了在涨坑村打造‘功夫涨坑IP’打好前站,推进乡村振兴。”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实际上,我们从2月12日对涨坑村展开调研,最开始在这个村子里面跑了好几次,经过对地区情况了解、历史文化梳理,以及前期的准备。5月26号,我带着我的7个研究生团队正式驻村,驻村18天以来,我们对涨坑村500年的武术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最终凝练出“功夫涨坑IP”。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刚开始到涨坑村,我们没有特别意识到功夫作为涨坑村的特色,因为他们的村子里还有番薯面、番薯烧等特色食品,但是经过整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优势等综合考量,才聚焦到功夫整个点上面。”陈庆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涨坑村“功夫涨坑IP”下打造的酒店。宁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时我们对村子里的一些空间、产业基础、资源优势进行了系统的摸排,于是决定以功夫为主线贯穿,以武侠文化元素为主做一些场景化的展示,并在场景里植入一些体验活动,让游客们进行体验,除此之外,我们对当地的一些饭店进行升级,形成功夫主题,针对手艺特别好手艺人开发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从而把所有的场景体验产品都聚焦到功夫主题,最终形成功夫涨坑IP。”陈庆军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到。
“每一个乡村IP,它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功夫涨坑IP的核心,实际上是全民健身理念,也是我们后期要努力的方向。”陈庆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虽然这次驻村只有18天的时间,我们把村民们身上那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激发起来了,在打造“功夫涨坑IP”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在坚持说要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村民们十分积极的参与我们,这也恰恰是乡村振兴家园的建设过程中内生动力被激发的体现,也是打造“功夫涨坑IP”过程中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