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我不想再看见村民受苦了” 贵州50年党龄老村医的深山坚守

2021-06-22 18:41:21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 “我不想再看见村民受苦了。”这是雍元书只要提起为啥做村医,一定会说的一句话。

健康时报记者陈琳辉

“我不想再看见村民受苦了。”这是雍元书只要提起为啥做村医,一定会说的一句话。

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湖村,50年党龄的乡村医生雍元书守护着此村方圆15公里内的3000多位村民的身体健康,半世纪如一日。

1948年,雍元书出生在湄江湖村小溪元组。那个年代的村子,医疗条件差、交通落后,雍元书的弟弟、妹妹年幼时因病不治而亡,这让元书有了“当一名村医”的想法。

“村里有几户人家住得远,我早点出发,可以多走几家。”如今,73岁的雍元书仍坚守在村医的岗位上,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不能忘,获得最美村医称号以后,很多人说,雍大夫算是功成名就了!但他却说: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

雍元书给患者看诊。受访者供图

\

雍元书到村民家里出诊的山路。 受访者供图

“收钱和受苦都不重要,救命最重要”

“媳妇和娃儿发高烧,送到县医院就来不及了,元书医生,你快跟我去一趟吧!”

30年前,一位湄江湖村村民闯进了村卫生室,拽着雍元书的手就往外跑。雍医生见状判断,大概又是急诊,他马上背着木质药箱跟着村民跑。

原来,村民的媳妇刚刚生产,现在产妇和婴儿已经高烧3天不退,县医院又离得远,走颠簸的陆路到县医院至少需要2天车程,着急的村民是撑着打渔的木头船顺流而下,来到村卫生室的。

但是,打渔的木头船太小太窄,两个成人站上去非常容易翻船。此时的雍元书还不会游泳,水路风大浪大,逆水行舟险上加险。

“救人要紧,当时顾不得那么多了。”雍元书回忆,为了护住木质药箱,当时他在打渔的木头船上蹲了1个多小时,双手紧紧拽着被风浪打湿的木头,心都跳到了桑心眼。

好在顺利抵达村民家里,经过2天的救治,母子平安,他背起木质药箱,继续赶往下一位生病的村民家。

\

30年前的冒险救人的小河,如今已经通船。受访者供图

25年前,一位病重的70多岁的孤寡老人辗转找到雍元书治病,但是老人身无分文。雍元书担心拒绝老人的治病请求后,老人直接回家等死,只好让孤寡老人住在了自己家,期间管吃管住还帮忙洗衣服。经过2个多星期的悉心照料,病重的孤寡老人康复,自己走着回了家。

雍医生是最好的医生,只要谁患病找到他,不管是白天黑夜远近,他都及时赶过去医治。

村民黄双(化名)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从楼梯上摔下来,腰椎摔骨折,在县医院治疗一个月后,因无钱医治回家。雍医生用中草药给我长期调理,只收了药的成本钱,现在他做农活都没问题。

为更好地给村民看病,雍元书常常查阅医学书籍,到城里请教老医生,还自己上山挖草药。在湄江湖村,当地村民十分信赖雍元书的医术,更敬佩他的医德。在雍元书的从医信条里,赚钱和受苦,都不重要,救命最重要。

“40年前,村民自发挑着扁担在村口接我回家。”

提起坚守半个世纪的动力,雍元书笑着说:“太多了,都不知道从何说起。”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70年代的一天。

偏远山区缺医少药,为了让村民能用上药,雍元书需要定期去外面采购药品,药品全靠他用扁担挑回来。遇到家庭特别困难的村民,他还会免除医药费。

“那时候,我常常是半夜12点从家里出发,走3个多小时的夜路,再搭班车到很远的地方采购药品,回到村里经常太阳已经下了山。”雍元书回忆,最多的一次采购药品,差不多8000元的药,总共有10多箱,而下了班车,返回村卫生室,还有3个多小时的山路需要走,药品怎么运回去最让他发愁。

让雍元书意想不到的是,那天村民们自发带着扁担,站在班车停靠点等着他,和他一起把10多箱药品挑回了村卫生室。“当时就坚定,要好好治病救人。”

\

只要有空闲,雍元书就自己去山上摘草药。受访者供图

2018年3月,在2017寻找最美医生公益活动颁奖晚会上,雍元书荣获最美医生称号。许多人慕名而来找他看病,雍元书一直坚持收费合理、尽量让病人少花钱又能治好病。如今,仍然坚持外出为村民看诊。

无法弥补的愧疚:没照顾好妻儿,也没看到父母最后一面

“那天我要是在家,她就不会终身残疾了。”谈及妻儿,雍元书满眼内疚:“三个孩子还小,我每天在外出诊,妻子白天干了太多的农活,晚上还要去去茶油厂上夜班,累得分了神,手被整个卷到机器里。”

在村民心里“无所不能”的雍大夫,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并没有出现。“妻子终身残疾,父母离世的时候我都在外面出诊,没能陪伴在床边。”雍元书坦言,没有能够照顾好家人是他一辈子最为惭愧的事情。

“后悔吗?”

“不后悔!尽管如此,雍元书的回答依然掷地有声。

20岁时,雍元书成为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湖村原红龙大队的一名卫生员。两年后,他担任红花大队赤脚医生,开始学着为村民防病治病。从湄潭县卫校毕业之后,雍元书便到湄江湖村做乡村医生,从青丝到银发,他都在约80平方米的卫生室里度过。

湄江湖村卫生室大部分作为药房和病房使用,雍元书和老伴也常年住在这里,卧室不足10平米,里面只有一张勉强容纳两人的小床,床和墙壁之间的距离仅够一人通行。

日子过得太清苦,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是从未出现。雍元书曾有4次机会进入国家编制系统,退休了可拿着退休金安度晚年,可他都放弃了。雍元书说,老百姓舍不得我走,我也不愿意走。村民就是牵着他的线,而他,就是离不开这座山的风筝。

入党50年,初心不能忘:我是医生,争取当个好医生

在湄江湖村卫生室的病房里,整齐地放着4个陈旧的药箱,两个木质的,两个皮质的。最老的一个木药箱,是雍元书行医路上的老伙伴,木箱颜色已经开始脱落,原有的木色变得暗沉。

如今,雍元书换上了镇卫生院统一发放的铝合金药箱,但这些老伙伴他仍舍不得扔。从木质药箱到皮质药箱,再到铝合金药箱,这些药箱都是雍元书行医的好帮手,里面藏着他对湄江湖村的感情,也装满了行医50多年来说不完的故事。

5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雍元书累计为患者上门诊疗12000余次,建立患者信息档案300余份,为村民免费测血压、血糖18000余次,访视重症精神病患者14人,治愈重症病人300余人次,免掉医药费累计10余万元。

“我是医生,那就争取当个好医生。”雍元书告诉记者,现在采购药品越来越方便了,看着自己药箱里的药品不断完善起来,感觉50多年时间里实际上见证了中国乡村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

湄江湖村卫生室条件越来越好。 受访者供图

“虽然村里通了公路,但村医还是少,我们村现在只有2名村医,另外一名村医今年也50岁了。”雍元书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守着‘最美村医’称号以后,意味着更多责任,村里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现在,70多岁的雍元书仍每天随身带着药箱,到村民家里为他们测血压、测血糖、访视患者。遇到家庭特别困难的村民,他还是会免掉医药费。每年过年过节,他都会主动到残障村民和孤寡老人家里探视。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一辈子都是山里的人。”雍元书说,我是医生,就要争取当个好医生,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党。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