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获悉,银保监会进一步规范各项“惠民保”业务,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提出应该坚持“一城一策”的原则,有效发挥商业健康保险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过去一年,“惠民保”在全国各地受到“热捧”。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整理统计,截至2021年3月底,我国已有23个省超过80个城市“惠民保”落地,惠及超过5000万人。部分商业保险机构在海南、安徽等全省开展“惠民保”业务。水滴保险、微保等也推出面向全国销售这类医保产品。
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大多数项目刚启动,业务模式、保障责任、费率水平、增值服务等仍在探索之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保障方案数据基础不足、缺乏风险测算,并未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医疗费用水平、基本医保政策、投保规模等基本要素,也未充分利用既往医保数据进行精算定价。
其次,定制医疗保险业务受众广,要求承保公司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够实现与医保系统对接并完成一站式结算,同时对线下客户咨询、理赔等服务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目前部分承保公司业务经验、风控能力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可持续服务能力不强。为规范相关经营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我们拟制定和出台相关的管理规范和监管措施。”相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保险研究中心秘书长宁威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认为,《通知》表明了政府对于“惠民保”这类普惠性保险的鼓励和规范。他表示,《通知》一方面为“惠民保”类产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对市场发展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包括对产品的回溯,尽可能降低产品风险,让保险真真实实为老百姓服务。
他建议,对于老百姓来说,“惠民保”价格较低、覆盖较广、可带病投保,完全可以作为社保之外的第一份补充商业保险。“不过随着各地惠民保陆续出台,很多专家提出了对‘惠民保’担忧。”宁威表示。
目前,很多产品的起付点太高,但是从精算角度上来说起付点降下来,保费就会提高。《通知》也提出了,鼓励将医保目录外的医疗费用、健康管理服务纳入保障范围,扩大目录,这也势必会造成保费上升,就会引发购买人群能否买得起等问题。
此外,带病投保会不会存在赔付风险?《通知》中为此提出了加强业务全流程管理,对产品进行回完善落实内部问责机制。“就是要为‘惠民保’的发展保驾护航。”宁威说。
他还认为,《通知》对于保险公司也是一件利好。首先,在惠民保上市之前,保险公司大部分是为健康人群承保,而随着医疗水平提高,未来真正需要保险保障的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健康人群。“惠民保”在数据上实现了和医保数据的打通,为保险行业积累了患病人群的数据,有了患病人群数据之后,就可以基于这些开发更多的基于患病人群的产品,实现保险产品更多元化的发展。
(运营:齐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