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新冠肺炎疫情,展现了公卫体系在疫情防控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反映出我国公卫系统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如专业人才流失大、人才队伍配置不足、基层防控薄弱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提出“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时稳妥处置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3月12日上午,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主办的2021“两会健康策”直播节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专场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董小平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院执行院长杨维中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辉瑞中国资深顾问冯丹龙委员莅临直播间,围绕培养公卫体系复合型人才、扩大预防接种队伍、留住公卫人才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为公共卫生体系的人才培养工作出谋划策。
董小平委员:疾控是保障国家生命安全的先锋队伍
“谈到公共卫生,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疾控中心。”董小平主任在直播访谈时表示,“疾控中心作为保障国家生命安全的先锋队伍、武警队伍以及消防队伍,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安全,比如在重大突发卫生事件时进行快速响应;第二是要保障我国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促进,比如疫苗接种、慢病防控;第三方面,疾控中心要开展健康评价和科学研究,制定和出台健康政策。”
公卫人和疾控人是这支队伍的基础保障,董小平主任表示,基层医务工作者、公共卫生人员等是疾控系统的“神经末梢”,正是这支庞大的队伍构建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公共卫生网络。公共卫生体系在国家的传染病预防、慢病防控以及人民健康提高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应该说疾控中心是保障国家生命安全,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一支先锋队伍。
目前,这支队伍的整体能力还没有达到政府和人民的要求,“作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作战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层面,各省、各市甚至各县区都需要提升,特别是基层疾控机构能力需要加强。
这支队伍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加强。董小平主任解释,比如,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获取、收集、分析、汇总和发布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另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仅要解决人员薪酬待遇的问题,还要建立适合新形势的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业务工作、人事管理、人员流动机制。
杨维中教授:公卫人才建设需要增强培养质量
“提高国民公共卫生,不只是公共卫生机构或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国目前的医疗存在只治疗不防御的思想误区”。杨维中教授如是说,“促进‘医’‘防’融合,从源头上避免‘只治不防’,需要做到三个相通,即人员相通、信息相通、资源相通。”
我国医疗卫生工作者将近1000万,其中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却不到100万。杨维中教授表示,基层公卫人才建设亟需加强,除了要增加人才数量,更需要增加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吸引力。
对于加强公卫人才培养质量,杨维中教授提出三个建议。一是整顿提高,建议相关部门对现有公共卫生学院或公共卫生系进行评估或调整,不盲目扩张,而是把现有学院做大做强;二是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进行学制探索与改革,比如开展4年临床医学本科+3年公共卫生硕士的公卫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出台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到高校与疾控人员相通,具体可以体现在疾控系统、医院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编写教材、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
另外,对于目前公卫人才流失的问题,杨教授表示,“使用是根本、培养是关键、激励是保障”。公共卫生人才需要得到重视和重用,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提高公卫人才的荣誉感、使命感,才能让人才有“存在感”。
冯丹龙委员:应尽快扩大预防接种队伍
“预防接种人员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接种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民对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冯丹龙委员如是说,当前,我国的预防接种人员队伍存在配置不足、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水平亟待提高、缺乏培训系统和职业规划等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预防接种人员配置一直沿用2004年的标准,但是随着免疫规划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品种的增加,接种工作量至少增加了三倍,而人员却呈现数量逐年减少的趋势。
对此,冯丹龙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开展调研,修订预防接种人员配置标准,考虑扩大接种编制,保障接种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完善职级晋升通道、薪酬改善等措施,吸引更多专业人才。
(运营:齐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