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社会在等待着他们,走进精神疾病患者的日间康复病房

2020-12-23 14:44:16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12月21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冬至。在位于北京安定医院西北角的一间不起眼的房间中,几个患者正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一起包饺子。

(健康时报 记者 李超然 孔天骄)顺着病房窗户望去,家就在不远处,但不知从哪刻起,他们回不去了。精神病患者,永远是在人们恐惧眼神下绕行的一群人。

12月21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冬至。在位于北京安定医院西北角的一间不起眼的房间中,几个患者正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一起包饺子。

这不是北京安定医院的“厨师培训班”,而是刚成立不久的“日间康复病房”。

在这里,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参加不同类型的康复训练,从包水饺、学习垃圾分类到唱歌、跳舞,目的只有一个:让这些症状明显好转但社会功能受损的精神疾病患者们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这个美好的世界,一直在等他们回来。

\
北京安定医院康复中心日间康复病房中,患者在和医护人员包水饺。受访者供图

“要让他们找回丢失的技能”

包水饺、学垃圾分类、卖东西、听音乐、打球……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活动,也是在日间康复病房里患者们的训练内容之一。

“日间康复病房,就是说患者早上来办理住院手续,然后进行一天的康复训练,晚上就可以办理出院手续回家”。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先宾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日间康复治疗主要针对的是12~60岁的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等经过住院治疗后症状减轻的精神障碍患者,具体来说,病情稳定,没有自伤、自杀观念及冲动行为,没有严重躯体疾病,能遵守规章制度以及配合治疗的患者,就可以来参与日间康复。

在这里,康复师为患者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社交技能训练、认知训练、体能训练、艺术行为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及职业康复训练等。

\
正在包水饺。受访者供图

“我们会让一些患者到医院的小卖部,或是给他一个手推车让他到门诊楼卖东西,这是职业康复训练;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社交困难,与人聊天时从来不看着对方,一直目光呆滞地盯着一个角落,我们就会教他如何与别人保持舒服的社交距离,教他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还有的患者自我封闭久了,对于新出的共享单车、垃圾分类等都不了解,我们也会教他们基本的生活技巧……”李先宾详细介绍了日间康复病房的训练内容,对于不同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譬如,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患者,他们还保留着大多数社会功能,治疗就以艺术行为为主,通过跳舞、画画等方式引导患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有意识地去改变和调整,减轻情绪症状,更好地适应社会。

“例如画画的时候,有的患者只在画纸的角落里作画,有的患者只画画不涂色,有的患者会在画纸的中央作画,这些细微的差异反应的是康复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康复师会针对每个康复者画中反映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康复者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这时候治疗就开始起作用了。”李先宾说,专业的康复师能够从患者的艺术作品和舞蹈动作分析出患者面临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是普通的机构和家庭难以做到的事情。

康复治疗并非一次就能见效,实际上,有些患者在面对康复师布置的任务时,表现得比较冷漠,不愿参与,此时,康复师也并不会强迫他们参与,而是让他们在一旁静静观看,几次下来,他们就会慢慢参与进来,随后将学到的技能带回家庭。

住院与出院的循环:回不去的家

“患者独立办入院、出院手续、独立乘坐交通工具、还能在往返路上看看外界的新鲜事物,这对患者也是一种康复。”李先宾特别强调了康复在整个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住院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让他不再有幻听、被害妄想等,然而,出院后患者能否正常的生活与社交,就需要康复训练。

“患者能不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能不能料理家务、能不能工作,能不能跟人交往,这些需要康复师的指导。”李先宾提到,需要参加康复的大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是一种重型精神病,有一定的致残性,而且极易复发,如果在一次出院后中断了后续治疗,患者就会陷入“复发-住院-出院-复发”的循环,长此以往,生活技能和交流能力就会出现衰退,最后连打扫卫生、穿衣服这样的小事都难以完成。

\
已经包好的水饺。受访者供图

由于精神病治疗的特殊性,为了防止他们自残或攻击他人,精神病住院患者大多是封闭管理,病人被封闭在病房楼里,很难出去,最多只能给家里人打个电话,与外界的沟通、人身自由等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其实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封闭病房的病人缺乏与人的交流沟通,慢慢的社交能力可能就会弱化。

李先宾提到,在日间康复病房,患者白天在医院康复治疗,晚上可以回家跟家人在一起,能有更多的自由,这其实也是现代医疗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精神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回归社会,而日间康复病房是连接医院治疗与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的一个重要桥梁和过渡,出院后的患者在日间病房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康复训练,掌握基本的技能与社交技巧,下一步他就能回到社区继续进行康复,最后重新拥有工作能力,回归社会。”

李先宾表示,目前精神疾病康复治疗在我国尚未发展成熟,安定医院此前已经有住院康复治疗和门诊康复治疗,但是门诊康复治疗时间太短,住院康复对患者又不方便,因此医院摸索出了日间康复病房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让患者慢慢习得回归社会的能力。

“经过康复训练的患者回到家里以后,家里人也很欣喜地见到他们有了进步,见到他们更愿意参与家务了,这样的鼓励和认可,对长期受到精神疾病困扰的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李先宾表示。

康复训练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疾病的治疗,吃药、住院大约只能达到部分疗效,剩下的还是需要靠康复。有些患者出院后或者自己觉得症状好转后就停药,或者家里人到了后期不愿支持他的治疗,在这样的环境下,缺乏外部干预,他的精神疾病恢复得就差,容易复发。”李先宾表示,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家庭、社区等共同努力和重视。

目前,日间康复病房可同时容纳10~20名患者共同进行康复训练。李先宾则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患者关注到日间康复病房并且积极参与进来。

这些病房远远不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共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约6000万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23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而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超过640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数达110万。

目前,国内已经开始关注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比如建立社区康复站等。李先宾解释,药物治疗达到天花板以后,康复治疗就会有很大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指出,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通过日间康复治疗后,让患者回归到正常生活,甚至让一些精神障碍患者独立起来,让他们能够参加就业。”李先宾解释,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保障患者享有同等待遇,安排患者参加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患者的就业能力。“未来,我们也希望,在康复治疗中心参与了康复训练的患者,如果他的能力是可以胜任岗位工作的,可以直接到企业的特定岗位中去,实现从康复中心到工作的对接。”

“康复其实也是一个‘治未病’的手段。”此外,李先宾提示,康复治疗不仅仅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治疗,也是防止精神疾病加重的预防性手段。“对于一些精神分裂、抑郁症患者来说,病情前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康复治疗来防止病情加重的,因此也呼吁社会加强对于精神疾病的早期筛查,处于抑郁症等疾病前期的人群,尽管还没有发病,但是也可以到康复病房来参加艺术行为治疗,可以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李先宾表示。

在精神病专科医院走廊里,从来不乏到处走动的病人。有人蹲在角落,手里的书半天也没翻动一页;有人被几位“朋友”包围着,兴奋地描述着“当年勇”,众人附和着笑。似乎每个人都在努力经营着什么,但当他们转头看向窗外,却又眼神迷离。更多“健康人”也习惯在走远后回头看几眼他们,眼神里或嘲笑,或怜惜。而如今的康复病房,就是他们回归美好世界的桥梁,虽然这条路走得艰辛,但所有人都愿意相信,终点就在眼前。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