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毛圆圆)
9月19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一中初中部九年级一学生因被母亲扇耳光、掐脖子后跳楼的视频在网上广泛转播,不少网友看后感觉很窒息,很心痛!
据@江夏融媒消息,9月17日下午,该校九年级学生张某锐(男,14岁)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张某锐在五楼走廊被母亲打了两耳光,张某锐乘人不备跳楼。当晚9时,伤势严重的张某锐被宣告不治。当地教育、司法等部门介入处置善后。
而在9月18日,安徽省合肥市一幼儿园老师打了小班幼儿三个耳光的视频也在网上广泛传播,引起网友强烈愤怒。9月18日下午,安徽商报记者来到该园想要采访负责人时,一名工作人员阻止记者进入,不接受记者采访。目前,合肥市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已责令该园立即辞退涉事教师,并配合公安部门对该教师依法依规作出处理;责令该园第一时间向幼儿家长致歉,并安排全国首批心理咨询专家对该幼儿进行了心理安抚。
“过度打骂孩子的恶性事件频出,其实最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师郑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幼儿时期是健康心理的关键塑造期
玩个“过家家”看懂孩子的不良情绪
3岁左右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关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和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概念,这是塑造自我的关键阶段。郑诚介绍:“如果孩子这个阶段接受了过多的负面信息、责罚、打骂等,他们可能会感到环境是不友好的、他人对我也很不友好,甚至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应对不良的环境和他人,而向内攻击,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进而逐渐变得自卑、做事小心翼翼,或是强迫自己做一个好孩子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家长想要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解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也会学会一些方法。“虽然幼儿还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表达自己,但是小孩子一般很难掩饰自己的情绪,因此,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看到孩子不开心、不爱说话了,或是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了,说明可能出现了某些问题,这时可以选择间接的、旁敲侧击的方式帮助幼儿表达出自己的不良体验,比如和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让孩子做导演,给游戏中的人物命名,把玩偶扮成家长、孩子本人、同学、老师,等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去观察孩子有没有经历过不好的事情。”郑诚建议。
也可以让孩子画画,虽然家长不懂绘画治疗,但是家长能看到孩子画中的负面信息,比如有孩子的画中人物是支离破碎的、画中的娃娃被利器伤到了等等,这些都是孩子遇到了恶性事件的表现。
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最强
攻击性话语没有教育意义,只是宣泄愤怒
“在学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能打骂孩子,那很大可能在家打骂孩子的事情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他们的家庭教育早就出现了问题,只是家长还没意识到而已。”郑诚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次事件的累积,孩子心理已经承受了很多伤害,这次当众打耳光事件已经超出了他的阈限值,受不了了。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孩子犯错才是正常的,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老师有责任、义务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只是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并且注意把握分寸。
不用攻击性的话贬低孩子心理学上有个理念叫“不带敌意(攻击性)的坚决”,意思是用温和但是坚定的态度来指出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明确你的态度,而不是用谩骂、粗暴、忽视的态度来“惩罚”孩子。比如说青少年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没有完成作业、撒谎、偷拿别人东西,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知道这是不正确的事情、违反了规则,而不是责骂孩子、人身攻击,让孩子无地自容。“人身攻击的话,只是宣泄自己的愤怒,对孩子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反而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人格被贬低、被否定。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犯的错说清楚,并一起商量解决、补偿的方法。”
家长、老师起到榜样的作用有的家长自己在骂人,还责怪孩子说脏话;还有的家长自己刷手机哈哈笑,却责骂孩子玩手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还要求孩子做,肯定让孩子不服气。
不要用强制性、权威性的语言压制孩子很多家长非常权威,喜欢对孩子说“你必须......”这种压制性的语言只会让孩子感觉没有得到尊重。青少年已经有独立的人格,也塑造出了一定的三观,如果家长经常用一些“权威性”“压制性”的言语让孩子绝对服从,只会让他们更加叛逆。
此外,郑诚也建议学校定期为老师、家长举办亲子关系、教育方法等心理讲座,老师、家长尽量去学习青少年、儿童心理学,以帮助孩子保持健康心理;还应该重点关注心理健康筛查项目中的情绪状态评估结果,及早发现中学生、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和访谈,如果情况比较严重,也要督促监护人尽快将孩子送到精神专科医院诊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