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视障人士的出行困境:300米盲道遇到30多个障碍

2020-09-18 17:31:03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昆明人周贵云和朋友老马走了一段五华区的盲道,短短300米的盲道他们遇到了30多个障碍,树坑、矮桩、电杆都是盲人出行的“大敌”,这些障碍在他们膝盖上留下了多处伤痕。

(健康时报记者王艾冰 实习记者谭琪欣)昆明人周贵云和朋友老马走了一段五华区的盲道,短短300米的盲道他们遇到了30多个障碍,树坑、矮桩、电杆都是盲人出行的“大敌”,这些障碍在他们膝盖上留下了多处伤痕。

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百城无障碍设施调查体验报告》显示,各行业无障碍设施普及率仅有40%,满意度为70分。此外,近年来城市无障碍设施被占用、遭破坏,或被人为设置障碍的现象并不鲜见。

“与过去相比,现在很多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制度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人为设置障碍的问题仍然突出,盲道被占用等是很普遍的情况,建设无障碍城市仍然任重道远。”中国盲协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庆忠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越是盲道,越不敢走,盲道被占用是常事

周贵云今年58岁, 1983年,从事修车工作的周贵云被一颗螺丝钉打中左眼,视力进一步下降,双眼近乎失明。视力下降后,不光遭人歧视,周贵云活动的范围也逐渐缩小,不熟悉的地方他一个人绝对不敢去。

盲道是周贵云安全感的来源,昆明市盲道逐步铺设后,周贵云才敢自己独自外出。因为有个侄子住在附近,这次他和老马选择的五华区华山南路是他经常走的一段路。短短的300多米路,他们碰到了盲道中的树坑、盲道边的矮桩、挡车杆等30多个障碍物。

周贵云外出看牙,一路上他又发现不少盲道铺设不规范、被占用的问题。有的盲道被井盖占用后采用“绕行”设计,有的盲道遇到台阶而中断,还有盲道中间竖起了隔离桩……

“我上下班出行都由视力完好的同事引导,几乎不走盲道。”北京市朝阳区小雪也是一位失明的人。小雪告诉健康时报的记者,“盲道上都是障碍物,依靠盲道的话,我们这些人寸步难行。”

“之前我和另外一个盲人师傅想沿着盲道走去车站乘坐公交,结果因为路上的盲道被自行车占用,她先撞倒了一辆自行车,还因此砸伤了脚。”小雪回忆,自行车的主人听到动静之后过来数落了我们一顿,那之后除了非必要的出行,其他时候我一般都不会自己出去走动。

3年前,小雪来到北京工作,距离工作地点大约800米处就是公园,但她只听说而未曾去过。“可能很多人会问,‘路上哪有那么多盲人啊’,事实确实是这样的,路上几乎没有盲人,因为出行太不方便,我们宁愿待着不动。”小雪说。 “越是盲道,越不敢走,地铁周边、小区周边的盲道被共享单车、电动车占用是常事。” 小雪无奈的说,“视力好的人都很难走通,盲人怎么走?危险盲道的问题太常见了,我们早就不知道从何说起,也不知道向谁反映。”

健康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市、昆明市、石家庄市等地的大小街头,盲道被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随着共享单车的大规模投放和使用更是加剧了盲道被占用的情况。

100名国人中有1名存视力障碍,出行最大的障碍是避障

与小雪不同,今年40岁的盲人按摩师林方(化名)空闲时很喜欢往外跑,最远还自己去过房山。“我们出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辨别方向,而是避障,仅靠现在的手机智能导航不行,盲道靠不住,我现在正在排队申领导盲犬。”

我国现行《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关于盲道建设标准有详细规定,“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且盲道距障碍物宜为 0.25-0.5m。”

健康时报记者在北京市部分城区观察发现,有的街道的盲道铺在下水道井盖边上,有的曲折转弯不顺畅,有的则临着水泥柱路障设置。

“盲道建设不合理和被占用现象的出现和加剧由多重客观因素共同促成,近年城市发展速度飞快,城市空间却极为有限,城市整体规划管理水平还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且城市对于无障碍设施的管理仍然缺少明确的管理规范。”李庆忠介绍。

林方告诉记者,“城市不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和我们在街头的消失实际上是一个循环,助盲设施被占用导致盲人出行少,正常人群就更意识不到我们的存在,无障碍设施被占用的现象加剧。”

“在盲友家园之中,连拥有导盲犬的盲友也不怎么独自出门。”林方说,我们是小心翼翼的一群人。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视力残疾人数达1731万,占总人口1.26%,这意味着每100名中国人中就有1名存在视力障碍的人。盲道作为我国城市中建设较早的服务残疾人出行的主要设施,在被广泛普及的同时,其建设不合理、被占用破坏的问题也长期存在。

李庆忠告诉记者,“导盲犬的普及存在瓶颈,培养一只导盲犬的成本在15-20万左右,但目前导盲犬培育缺少足够的社会支持,运营主要依靠社会筹资或企业捐款,另一方面,国家仍无统一政策,仅靠并不充足的社会力量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盲人群体的需要。”

视障人士出行障碍何解?

2019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要全面排查盲道设置状况,研究盲道设置规范。该修复的修复、该建设的建设,确保盲道帮“盲”。加大盲道日常监管力度,落实接诉即办工作要求,对侵占、损毁盲道行为,第一时间进行制止查处。

李庆忠说,“出行困境背后是盲人群体的边缘化,这种边缘化既有社会人文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盲人群体的主观原因。”

李庆忠提到,信息无障碍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提高残障人士的社会参与度,无论无障碍环境做得多好,最后还是要回到盲人能够开放地、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但现状是盲人群体已习惯将自己藏起来,变成城市的“隐形人”。

“相对于导盲犬,科技助盲更为现实可行,信息无障碍化发展,不应该忽略掉每一个边缘群体,精确导航技术、AI避障盲杖、盲人可视眼镜等都是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丰厚成果。”李庆忠强调,城市建设需要众多部门协同,路面一条盲道,可能涉及市政、街道、周围的商户等,管理存在交叉后,往往难以协调,盲道无障碍建设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努力。

“我自己从中途因病致盲到现在,为自己和众多盲人群体发声多年,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多了解我们,走近我们。”李庆忠说,我们也鼓励盲人群体多出门,多进入社会主流职业,多发声,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自信地走向人群,那才有可能真正被人群看到,被人群接纳。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