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球首例新冠肺移植出院患者:生死一线的92个日日夜夜

2020-07-24 09:25:2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女儿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爸爸住院几个月间,她一直在给不省人事的爸爸发刷屏短信:“爸爸,今天怎么样?我们想你”“一定请你加油,我还没带你去过三峡,对不对?我都记得。”“你一定很难受吧,但是,为了我们,你能不能再坚持一下,至少给个机会让我们见见你。”……

(健康时报记者 张 赫 王振雅)因新冠肺炎导致肺部不可逆纤维化、接受湖北首例肺移植手术92天后,7月21日,65岁的崔志强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出院了。崔志强是目前全球新冠肺炎肺移植首位出院的患者。

崔志强的女儿崔瑛告诉健康时报记者,爸爸住院几个月间,崔瑛一直在给不省人事的爸爸发短信:“爸爸,今天怎么样?我们想你。”“一定请你加油,我还没带你去过三峡,对不对?我都记得。”“你一定很难受吧,但是,为了我们,你能不能再坚持一下,至少给个机会让我们见见你。”

“给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做肺移植是不计代价、不遗余力挽救生命,肺移植让濒临垂危的新冠患者看到生的希望。”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救治肺移植专家组组长陈静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谢谢”“想回家”,这是崔志强和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话。

\

崔志强出院时,和医护人员痛哭相拥告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

肺移植后,医护人员一起扶着崔志强在站立训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挂念:那天他拎着保鲜袋,就去隔离了

武汉花楼街,是崔志强生活的地方。刚满65岁的崔志强曾和女儿说,我有了老年卡,坐公交再也不用花钱了,可以带着孩子到处玩儿,说完嘿嘿笑起来。这是确诊新冠肺炎之前,崔志强的样子。

“到今天我还记得,2月6日晚上,爸爸用薄薄的保鲜袋,装起牙刷和充电器出家门了,没想到那一走,再见都难。”崔瑛告诉记者,除夕夜全家人吃完饭,爸爸就说身上冷,应该是发烧了。

“我们全家人听到爸爸说的那句发烧后,都下意识地沉默了好一会儿。”崔瑛回忆,大家都在心里怕会是新冠肺炎,虽然一月的武汉很冷,但那天家里开了一夜窗。

第二天,崔志强到花楼社区医院就诊。做完CT,社区医院拿着片子告诉他,右肺上有小面积感染。“当时就以为是感冒,毕竟爸爸年龄大了,但两周过去了,每天测体温发现还发烧。再去社区医院看病才知道,当时给他做CT的放射科医生确诊了新冠肺炎,这时全家人都怕了,马上将情况上报社区。”崔瑛说,2月6日,崔志强被接到定点酒店隔离。

崔瑛以为父亲很快就能回家,让她没想到的是,那一走,再见爸爸就难了。2月7日,崔志强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在那之后,崔瑛每天都问父亲的情况,但父亲回应的信息越来越少。

当天,崔瑛接到通知,崔志强确诊新冠肺炎。随后,崔志强的病情迅速恶化,开始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崔瑛心中充满愧疚,为过去和父亲的每一次争执而后悔。

2月16日,崔志强发来信息告诉女儿,说不知怎么回事,全身上下都很难受。也是在那条消息之后,父女俩失去联络。第二天,医院告诉崔瑛,崔志强已经上了有创呼吸机不能说话了。到了2月18日,呼吸机也无法维持崔志强的血氧饱和度,于是上了ECMO(人工肺)。

“我非常很感激了,据说红十字会医院当时只有两台这个机器,医生给我爸爸用了一台。”崔瑛说。

“在红十字会医院住了近两个月,爸爸被转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和父亲失去联系后,我只能和主管医生联系。”

崔瑛说医院的通知短信总在凌晨三四点发来,她知道,那时医护人员刚刚忙完。支援武汉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系主任罗凤鸣,时任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三个ICU病房的组长,他想在仪器拖住的时间里寻找转机,把和崔志强一样的所有患者都救活。

转机:做肺移植,可能还有1%的希望

“肺不行,别的器官还行,那换个肺,行不行?”

4月上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医生林慧庆见到了崔志强,她想通过仪器数值、病案资料和医护人员的讲述初步判断患者有没有条件“换肺”。

4月18日,武汉细雨绵绵,陈静瑜与国家救治肺移植专家组奔赴武汉,为重症病例患者带来希望。

“前期,我们团队已经在无锡做了两例新冠肺炎肺移植患者,手术都成功了。武汉的患者做手术有了一定经验。”陈静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肺移植是目前临床治疗终末期肺部病变唯一有效方式。看着新冠肺炎晚期的病人,依靠呼吸机、ECMO苦苦支撑,陈静瑜一直在思考,如何减少他们的死亡率,增加病人生存机会。“要不要做肺移植?和家人一起商量一下吧!”4月18日,崔瑛接到了人民医院医生的电话,做肺移植还有1%的希望,不做就真的没救了。

此前,中国已经完成4例新冠肺移植手术,有患者术后成功脱离ECMO。

“和家人商量后,我们决定做。虽然爸爸从前告诉我,一旦生病,不要上呼吸机,但是现在不仅仅是呼吸机和ECMO,还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了。我在心里默念无数次对不起,然后替爸爸做了决定。”崔瑛说,“我想让爸爸回来”。

陈静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肺移植并非常规的治疗手段,手术对象有高选择性,主要是针对不可逆肺纤维化的新冠患者,这些患者处于濒危的状态,而且可以进行肺移植手术,这需要患者保持清醒,而且新冠感染治愈、核酸检测阴性、其他脏器功能良好。在武汉,国家医疗救治肺移植专家组共对8例已经用了呼吸机同时加上ECMO的濒危病人进行评估,最终只有两位患者做了肺移植。

崔志强就是两个幸运者之一。4月20日,云南一例脑死亡患者爱心捐献的肺源与崔志强配型成功。当日下午,爱心肺源通过南航“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空运到武汉天河机场后,在武汉交警的护送下,仅用40分钟即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

“崔志强有很强的求生欲望,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陈静瑜告诉记者,新冠患者肺移植手术有两个风险,第一如何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第二如何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

“这名患者凝血功能有点差,手术中有出血的风险。”陈静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与评价处副处长马旭东在手术室全程指挥协调,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支持。”

为了做到医务人员零感染,参与移植手术的20多位医护人员要在负压手术室间、全程穿着隔离防护服、戴着正压头罩开展手术。手术中医护人员根本无法用语言交流,完全凭经验和默契完成手术操作。

4月20日17:43分,供体肺源送达医院负压手术室。陈静瑜、林慧庆等肺移植国家专家组团队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心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为崔志强进行肺移植。

历经6个多小时,陈静瑜团队顺利完成双肺移植手术。

“患者氧合指数已经达到400以上,也就是一个正常人的肺功能了。”

重生:爸爸没有变成星星,他回来了

“很多人说人去世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我不想爸爸变成星星,我想他回家。”崔瑛说,在重新听到爸爸能说话的那一刻,她就知道,爸爸回来了。

“肺移植后,爸爸的ECMO就撤掉了。”几个月来,各种感染一直在反复,崔瑛说,在和爸爸的主管医生为数不多的交流里,她知道,在爸爸做肺移植的那天,全国肺移植大专家陈静瑜专门到了武汉,和人民医院林慧庆等肺移植国家专家组团队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心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历经6个多小时,才顺利完成了爸爸的双肺移植手术,在此之前她被叫去做术前沟通和确认签字时,那一屋子的人,也都是全国知名的大专家。

沉睡中的崔志强后来才知道,“重症八仙”中,康焰、童朝晖、姜利、邱海波都曾站在他的病床前。为了救活他,几个月的时间,国家为他支付了300多万的医疗费。

“病人经过前期三个多月的折磨,能够支撑下来,全身状况都很差,肌力都是零级,移植后病人的恢复将很漫长。”陈静瑜告诉记者,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对于肺移植患者来说,排异、抗感染等多重难关还在后面。

4月29日,崔志强被转到人民医院主院继续接受治疗。由于长期卧床,崔志强后来经历了褥疮手术、肌肉康复治疗等,肺移植后的初期,崔志强从只能转动一侧眼球恢复到可以手捏橡胶球。

“7月开始,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爸爸已可以走一段路。我也会给他发我儿子的视频。因为爸爸很早就已经核酸转阴,在病情不断好转后,看到久别重逢的妈妈出现在医院时,爸爸哭了出来。”

7月21日,崔志强出院。崔瑛告诉记者,爸爸看到她的那一刻,手紧紧抓着她的衣服。虽然已经出院,但崔志强仍然不能回家。接下来要继续在武汉明州康复医院进行3~6个月的抗感染和康复治疗。

提起几个月来最想记住的名字和最想感谢的人,崔瑛想了一会说,有一直在爸爸病床前贴身照顾的护士长高航,有爸爸肺移植后的主管医生,有一整组轮班照顾全部吃喝拉撒的20多岁的小女孩护士,有全国各地的专家和送来祝福的网友……

“有一天,爸爸告诉我,那个给他做康复的医生,在家里给他煮了一碗鸡蛋羹,喂他吃了。”崔瑛说:“那是病榻前,我都没有做到的事儿。”

而作为终末期肺疾病的根本有效治疗方法,中国肺移植经验也走向全球。

9月13日,陈静瑜将参加国际器官移植协会(TTS)年度大会,向全球介绍新冠患者肺移植的“中国经验”。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