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病毒学家曾毅院士逝世:曾分离出我国第一株艾滋病毒

2020-07-13 18:58:03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的,更要好好研究。”曾毅院士曾这样评价自己抗击病毒的一生。7月13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发布讣告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
曾毅院士

(健康时报 记者)“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的,更要好好研究。”曾毅院士曾这样评价自己抗击病毒的一生。7月13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发布讣告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抓住鼻咽癌元凶

1929年3月,曾毅出生于广东揭西。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从1973年,曾毅便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1977年,曾毅带着自己创立的这种新型血清学检查方法,赴广西和当地医疗卫生单位一起组成鼻咽癌协作组,开展了大规模的血清学普查工作。

截至2005年,在曾毅多年的推动下,广西共普查了467957人,查出188例鼻咽癌病人,早期病人占87.2%,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原来的20%~30%提高到85%以上。这些早期患者,由于诊断治疗及时,提高了治愈率,很多生命得以挽救。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主任吴文翰认为:“曾毅教授为当今癌症预防与控制领域的领导人物之一,是毫无争议的。”

在他看来,曾毅在早期诊断病毒肿瘤特别是鼻咽癌方面的不朽贡献,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即鼻咽癌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

抗击艾滋先行者

1981年,美国报道了一种新的传染病——艾滋病。曾毅听到这个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这种疾病极有可能和病毒有关,才会有这样严重的传播情况,并预测这种疾病一定会威胁到我国。

曾毅从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证明HIV已传入我国。两年后,一名美国患者在中国因艾滋病死亡。得到消息后,曾毅立即赶赴昆明,采来了血样,并着手分离病毒。在北京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内,在普通的接种柜里面,戴上手套成功分离出了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确认了早期我国艾滋病病毒属于B型。

随后,他又迅速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做出了快速诊断试剂,并经原卫生部批准,使得我国在早期就拥有了自己的诊断试剂。此后,曾毅长年致力于阻断艾滋病传染链、探索艾滋病治疗方法。

此外,曾毅在HPV病毒与宫颈癌和食管癌,HHV-8病毒与卡波西肉瘤等多种病毒与癌症关系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为人正直,治学严谨”。 这是2009年,曾毅八十大寿时,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送给曾毅的话。

参考资料:

①《中国科学报》 2014-04-04 第9版 《曾毅:只为挽救更多生命》

②《中国科学报》2012-11-30《曾毅院士:远离艾滋病,重在预防》

(运营:张爽)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