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移动医疗 > 正文

移动医疗是催化,不是颠覆

2015-09-02 10:00:38来源:e医疗|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我们总是习惯于在患者与医生的关系上寄予无形的价值,如今科技使我们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的方式保持这种价值,但远程问诊咨询可能还是不行。

医疗的本质决定,有很多核心的环节一定要线下进行的。检查、检验、治疗、手术等不用说,即便是很多诊断工作,也需要医生和病人有面对面的接触才能准确完成。我们从事互联网医疗的工作,是应该想如何与线下环节贯穿、协同,像催化剂一样,促进形成一个更高效的医疗体系,而不是“颠覆”这个体系。

现在的医疗体系是以治病为主的,前端健康或者亚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等,这些在整个医疗体系里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展开,而恰恰是这些地方可以提升整个医疗体系运作的效率的方式。

除了安全、质量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之外,互联网医疗本质是什么?我想它的本质应该是提升效率,所谓提升效率就是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健康人群里捕捉到需要进行健康指导的人,为他提供适时、适当的健康指导。这是互联网可以做到的事情,但一定要跟线下服务结合起来,所以说到底,互联网医疗起到的作用是润滑剂的作用,催化剂的作用,借助互联网医疗联接线上和线下,把每个人的全健康能够做成一个整体。

\

为什么互联网医疗是局部切入而不是全盘通吃

很多创业者都说要做全链条、做闭环、做整体平台,我觉得那是非常美好的理想,但是把镜头拉到现实,结合医疗领域的特殊性,我认为眼下能够做起来的创业项目,应该是从局部切入,原因是医疗的服务是细分的,专业的。

Scott(Mobile Medical Specialists总裁,此次会议上以“美国互联网医疗技术应用”为题进行了演讲,编者注)刚刚在演讲中提到,他有一个产品是专门做心衰之后的体重控制,因为健康人、糖尿病人和心衰病人的体重控制是不同的,如果想要介入到专科治疗、要真正做到医疗的核心本质的时候,就一定要细分领域。

第一是因为医疗细分、专业性太强。每个病种诊断、治疗、长期管理都是一门专科;不同的辅助科室,所依托的技术也都很不一样。如果有一个大的平台,所有病种都可以全流程覆盖,那当然是非常好的,因为综合型的平台能够给到用户一个非常好的体验,这样的平台已经有技术和资源比较雄厚的公司开始做了。对于每一个自己做公司的创业者来讲,我觉得大家应该想一想应该做哪个细分领域,做哪些病种,哪个科室,哪种技术,吸引哪类医生,这对互联网产品和运营模式的要求都会不一样?

第二点是因为互联网医疗一定要跟线下资源对接,这就决定了你的发展需要一点一点落地,我们看到一些做得不错、面比较广的公司,是因为积淀时间够长,才有可能实现较为广阔的覆盖,才能把一点一点做成一片。

第三点还是因为支付。我国医保现在的支付体系是按项目收费,以疾病治疗为核心,对于诊前和诊后的支付尚未有特别清晰的思路,不能有效激励疾病预防和长期管理。所以互联网医疗能跑通的可能会集中于某些不明显受限于医保报销的医疗服务种类,而不是大规模,各种疾病都涵盖的普适模式。

这几点原因让我觉得,目前互联网医疗应该是一个局部切入的角度。能够切入哪些?我抛砖引玉一下,可能有以下这些思路。

一是要有以数据为支撑的远程医疗。数据对远程医疗来说是基础存在,比如像轻问诊,似乎也是远程医疗,毕竟医生跟病人不在一起,但是因为没有完整的医疗数据,所以远程医疗的最终效果不会特别理想。

二是可穿戴设备,但是需要有能够托得住可穿戴设备的服务与之相配合。

第三是独立于公立体系以外的分级医生网络,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的骨感现实是,因为公立体系的支付制度和价格体系的制定,优质医疗服务的落差其实不能够被价格体现出来。所以,如果要想建立一个基层医院愿意转诊、上级医生愿意收诊的真正的分级诊疗体系,一定是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做支撑的,所以我认为在公立体系以外,私立医院、私立诊所、多点执业医生目前可能更有机会实现这种分级医生网络的建设。

第四是有医保、商保作支撑的慢病管理。现在做慢病管理的有很多,但是支付方是谁?仍然是一个问题。如果想在慢病管理上做到一定规模,那么这个系统是需要支付方的。如果长期找不到明确的付费方,商业模式很难维持。

(本文根据阿里健康副总裁马立在2015互联网大会医药健康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整理而成,经本人确认。)

(运营:吴笑吟)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