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移动医疗 > 正文

深度唠嗑:移动医疗服务闭环生态链

2015-01-23 16:47:03来源:健康界|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借鉴美国移动医疗市场发展的情况,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位的模块分别是长期疾病管理、健康咨询管理和医患交流。

移动医疗,依托互联网技术耀眼登场。轻轻的移动医疗服务,如何承载医疗服务重重的需求,成为医疗界和产业界的热议话题。

2015年1月16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华康·移动医疗携手举办的“创见·未见——移动时代医药企业策略洞察论坛”在上海举办。与会嘉宾就医药产业在移动时代面临的政策调整和创新机遇,以及移动医疗服务的闭环生态链展开了深度的交流。

中国移动医疗发展的瓶颈

波士顿咨询医疗行业董事总经理吴淳回顾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的发展态势作出以下分析:根据2014年移动医疗产业在患者、医生、医院、医保和药品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各种业务快速增长,以及医疗网络化概念的日渐普及,吴淳预测至2020年,移动医疗在卫生医疗总支出中的占有率有望超出10%,即将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

虽然前景貌似乐观,但是吴淳肯定当前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发展确实遇到瓶颈,这个瓶颈不仅与移动医疗产业本身的属性有关,也与当前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体局势有关。对此,她作出三项指导性建议:

第一,移动医疗属于一种轻资产和重资产的结合体,它不像网络健康咨询那么“轻”,但必须突破传统医疗的“重”。第二,如果移动医疗要在中国长足发展,必须将中国医疗体系中的中心逐渐弱化,即“去中心化”。这个中心不是政府,不是审批机构,而是医院。第三,移动医疗需要创造患者价值。因为目前患者在整个医疗生态体系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如果移动医疗能够有效平衡各方利益,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患者。

借鉴美国移动医疗市场发展的情况,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位的模块分别是长期疾病管理、健康咨询管理和医患交流。

长期疾病管理是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产业的热点。吴淳认为相关移动医疗产品前景十分开阔,因为它不仅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方便医患共同管理疾病,而且可以创造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价值。分析美国相关的成功案例(TELADOC),可以获得以下两方面的启示:在实际操作中,长期疾病管理软件能否发挥出其价值,一是取决于它能否真正实现对疾病的管控,即体现出疾病管理软件的医疗技术含量;二是能否实现对接支付手段的可能,例如医保。

在医患交流方面,通过分析在近十年中发展比较成功的几家中国移动医疗企业的案例,吴淳总结尽管其操作形式各不相同,但医患交流是这些企业(例如: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39健康网)的核心业务。他们抓住了医患关系中的核心资产——医生和患者资源,并且,依托于这个核心业务,将公司业务范围分别在横向(诊前诊后)和纵向(健康咨询和预约挂号)中扩延。但是,吴淳提醒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的定位,以及洞察网络的优势,去“重”就“轻”,或者去“轻”就“重”。

关于如何看待传统医疗中承载医患沟通的场所——医院——在移动医疗医患交流O2O模式中的地位,吴淳认为这是每一个商业操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显然,完全将医院排除在医患交流之外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医院在传统医疗产业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一些移动医疗企业试图“借中心去中心”,这种操作行为值得关注。

吴淳总结:“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这三个问题是移动医疗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运营:吴笑吟)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