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 范蕊)“此次新版医保目录的更新,将更多疗效确切的好药和最新适应症及时纳入医保,使得中国晚期肺癌患者能以低廉的价格用上与国际同步的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兼顾了疗效和价格。”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在即将实施的医保目录中,肺癌靶向药纳入医保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精准靶向治疗助力患者生存获益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约75%的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肺癌患者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超过一半存在EGFR基因突变,这也是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其他常见突变包括ALK、ROS1、KRAS等。中国还有着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患者类型。比如中国肺腺癌患者的EGFR突变率为61%,而美国仅为11%。
“正是这种区别于别国的高基因突变率,使得靶向治疗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成为目前中国肺癌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李峻岭教授表示,靶向药物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服用便利,无需额外住院,这样患者可以有更多时间去融入社会、陪伴家人,延长生存期的同时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相较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疗效有可预测性,包括大致有效率和疾病控制时间,都是可以预估的。
一线多代药物带来更多决策选择
“目前已有针对不同靶点的肺癌靶向药物相继在我国上市,EGFR、ALK等常见的靶点已经有一代、二代、三代靶向药物“三代同堂”,使得肺癌患者无论是一线、二线、甚至是三线治疗都有对应的药物可以选用,不断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李峻岭教授强调,患者的选用药物要个体化,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
李教授表示,现在临床上强调决策共享,采用何种治疗方式应和患者做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意愿,结合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的经济能力等多种因素制定治疗策略,利用现有的手段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组建一个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尽量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降到最低。
医保新政提升药物可及性
国家医疗保障局最新公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与肺癌患者有关的获批药品有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安罗替尼等7款靶向治疗药物和2款免疫抑治疗药物,健康时报了解到,部分药物的降幅可能达到60%左右。
“疗效和价格是肺癌患者最关注的两个方面。曾经有些肺癌病人由于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无法获得生存获益。”李峻岭教授表示,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的三代靶向药的一线疗法也被纳入医保,提升了创新药可及性,给患者带去了新希望。
(运营:孙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