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李兰娟院士回顾“抗疫”经历;1月17号,我说我们去看看疫情

2020-09-26 11:53:50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新冠肺炎作为一个新发的传染病,是历史上空前严重造成人员死亡的大流行传染病,目前中国是控制下来了,但是国际上一些国家还在蔓延,我们还不能放松警惕”,在25日举行的第二届健康中国创新传播大会暨第七届中国医疗品牌建设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给出了最新判断的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抗疫”经历。

\

李兰娟回忆道:“1月17号我向卫健委提出请求,我说我们去看看疫情,18号召集通知我们赶到了武汉,我们有6个专家,19号开闭门会议就提出了人传人、甲类感染病管理,不进不出等一系列的建议,得到了卫健委的高度的重视。”

在有了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因子风暴、以及肠道微生态紊乱导致继发感染等重大发现后,李兰娟1月31号向国家卫健委请求带队到武汉去,得到批准后2月1号凌晨4点坐了绿皮火车到了武汉,同时也带来了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策略——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以及抗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微生态平衡的救治策略,以及人工肝、肝细胞微生态的一些技术。

“我们刚去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的时候,病死率还是非常高的,后来我们应用了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给患者进行治疗,它能够迅速的降低炎症因子,改善细胞因子风暴,挽救病人的生命。我们同时在武汉也开展了血清治疗,开展了新冠肺炎的微生态干预的治疗,能够改善肠道微生态,来降低继发感染。另外我们还带去干细胞治疗方法,尤其对肺纤维化呼吸困难的患者也有非常好的疗效。”李兰娟表示,在救治病人当中,通过这一系列先进的科技的手段是病死率的大幅度的下降,挽救了一批病人的生命。

李兰娟现场分享了两个暖心的故事:在武汉战疫的一线医护人员会知道,一个病人在一个星期的时候看看还好,但到七八天的突然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血液下降,情况就很差,像病人细胞因子风暴很高。我们救治了一位59岁的患者,他呼吸衰竭就出现断崖式的呼吸困难。他当时呼吸频率已经每分钟42次,心跳已经下降到每分钟只有35次,氧饱和度已经不到40%,我们进了三次人工肝治疗,第一次人工肝做了以后,他的血压就开始微升,第二次人工肝做起到了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后来在病房我去看他,他举个大拇指说,他也知道当时自己情况非常危急,救活了以后,最后康复出院非常开心。

另一个非常危重的我们自己的医务人员,是武大人民医院护士长,当初突然出现昏迷,瞳孔也已经散大到9毫米,瞳孔散大已经是临终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们毫不放弃,坚定地进积极救治。 护士长当时出现了脑水肿,通过人工肝的救治快速地把水“拉”出来,再应用一些常用的抢救措施,这个病人瞳孔慢慢通通缩小,最后昏迷10天以后再醒过来,3月31号我们离开的时候她已经快出院了,她在手机里含着泪水哭着跟我们告别。”

李兰娟最后表示,“我们广大的医务人员一定会把抗疫精神应用到我们平时的救治病人、为人民的健康的服务当中去。我们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家国有难的时候,使命必达。”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