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焦点图片 > 正文

阻断传染病,专家教您学会八大礼仪

2020-05-19 19:35:10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蔓延之际,从防御传染源、防阻传播途径、防护易感人群出发,推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交往礼仪规范,已成为公民防控传染性疾患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公民新礼仪卫生健康指南》编写委员会提倡的八大礼仪,你都学会了吗?

本文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 王立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兼肝病中心主任 王贵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张文宏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蔓延之际,从防御传染源、防阻传播途径、防护易感人群出发,推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交往礼仪规范,已成为公民防控传染性疾患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公民新礼仪卫生健康指南》编写委员会提倡的八大礼仪,你都学会了吗?

一、拱手复“礼”

手部尤其手掌汗腺最为发达,一双未清洗的手上含有80万个病菌,一克指甲垢里隐藏有38亿个病菌,平均每只手上携带150种病菌,是传播流感、感冒和传染性肠胃等疾病的主要媒介。当前的埃博拉病毒已被证实广泛存在于患者包括汗液在内的体液中,极易通过握手而传播。

在我国古代,人们相见时双手拱于胸前,不仅体现了我国古时的文明礼仪,也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仪比西洋人的卫生,因为中国人是“握”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别人的手。施拱手礼,保护自己,健康他人。

二、口鼻戴“礼”

口鼻是微尘病菌进入体内的主要关口,因此选择合适的口罩进行防护就很有必要。

在使用口罩时应该注意:

1、口罩的外层往往积聚着很多外界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污物,平时最好多备几只口罩,以便替换使用,应每日换洗一次。

2、心脏或呼吸系统有困难的人(如哮喘肺气肿)、怀孕以及佩戴后头晕、呼吸困难和皮肤敏感的特殊人群应避免戴口罩。

3、当口罩受到如血渍或飞沫等异物污染、感到呼吸阻力变大、口罩损毁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换。

4、如果长期戴口罩,会使鼻黏膜变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故不能长期戴口罩。佩戴口罩呼吸阻力要小,重量要轻,佩带卫生,保养方便,在防护外界病菌的同时也不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不适是最好的状态。

三、手护洗“礼”

手与外界接触最为广泛,传播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就多。我们提倡:百姓要像医务人员一样,用七步洗手法清洁自己的手,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亦成为约定俗成之礼。

第一步(内):洗手掌 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 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 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 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特别要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手表和其他装饰品的部位,(有条件的也应清洗戒指、手表等饰品),应先摘下手上的饰物再彻底清洁,不给病菌设下“藏污纳垢”的特区。

四、清嗓有“礼”

病毒大多通过空气传播,隐匿于人体呼吸道中,气道粘液纤毛的清除功能是呼吸道的重要防御屏障,如能通过人体呼吸道及时的“清嗓子”让病毒无处藏身,而清除病毒需呼吸道粘膜分泌的粘液助力方能完成。如何让粘液不粘稠,充分调动自身呼吸道粘液纤毛防御功能,科学清嗓让粘液助力清除“呼吸道病毒”。

一是充足水分助力粘液排出。在冬季多干燥,水分适量的补充尤为重要。成年人大约为2500毫升/日,水分充足可以使机体积极分泌稀薄粘液,并带动病菌等异物排出,促进气道的清洁,保护机体健康。

二是适当湿度助力粘液排出。病毒的传播在湿度相对较低(20%-35%)时达到高峰,湿度为65%时又达到高峰。在湿度为50%左右时不那么容易传播,在湿度超过80%时根本不传播。单纯就湿度来讲,最适宜的室内湿度应是40%至60%,结合病毒的传播特点,保持湿度在50%左右时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有利于黏膜表面纤毛的摆动,帮助粘液排出。

三是禁止吸烟助力粘液排出。气道粘液的粘性和弹性主要是来自粘蛋白,粘蛋白主要存在于气管、支气管、胃肠道和生殖道的粘液中,吸烟会刺激气道微环境偏酸进而增加粘蛋白的粘性,使得气道粘液粘稠难以排出。

四是腹式咳嗽助力粘液排出。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的保护性作用,我们提倡适时地主动咳嗽,通过是气道粘膜纤毛的主动运动,达到促使粘液流动排出病毒的目的。

五、肘臂习“礼”

如果打喷嚏时改用手肘弯曲部位遮掩口鼻,那么大部份口沫就留在自己的袖子或手臂上,相较之下,手肘与他人密切接触的机率比双手低了许多,确实是"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的方法。

六、鞋底托“礼”

鞋底每天与地面紧密接触,同时又经常跟随人们走家串户,流动性很强,如果不注意其卫生,势必会成为一种可怕的“隐形”污染源,充当扩散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提供几个保持鞋底卫生的方法:首先,进家门前一定先换鞋;其次,适时清洗鞋底,清洗时最好戴上手套,并使用消毒液,刷完鞋底的刷子不要再刷鞋面或内里。有条件的家庭可在家购置一台鞋底清洁机,清洁起来会更方便一些。最后,定期清洁鞋柜或鞋架等鞋底经常接触的东西。最后,呼吁公共场所门前增设鞋底清洁机,并由专人定期更换、清洗、消毒;特殊场所如医院、实验室等,提倡使用一次性鞋套。

七、一米见“礼”

预防飞沫传播疾病的方法有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外科口罩、保持社交距离(>1米)等。国外研究报告显示,与感冒者相距一米以上比相距一米以内,被传染感冒病毒的几率降低九成。在公共场所跟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这也是人飞沫传播的安全距离。

八、遗像别“礼”

人体死亡以后,新陈代谢停止,免疫功能消失,各种微生物开始迅猛增殖。研究表明,死亡24-30小时内,遗体的每克组织及每毫升组织液含有的细菌总数300万-350万个。建议将遗体告别改为遗像告别,用新的丧礼仪式,树全民现代丧葬礼仪之风。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