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慢病 > 宫颈癌 > 预防复发 > 正文

有效预防HPV感染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2021-11-27 10:51:30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目前大量的生物和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大多数宫颈癌是由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细胞变异所造成。所以,有效预防HPV的感染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方式方法。

“朋友患癌离世的经历对我的触动很大,有些肿瘤的发生是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发生的意外,产生了突变,但宫颈癌其实是可以预防的,99%宫颈癌与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病毒感染有关。”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约翰斯·霍普斯大学博士渠志灿介绍,国际国内的大数据研究分析表明,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癌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人乳头瘤病毒(HPV),一种常见的病毒。渠志灿介绍,人乳头瘤病毒对于人体皮肤黏膜有着嗜好性的附着性,特别是容易附着于女性生殖道表皮黏膜。当HPV附着于人体表皮黏膜后,便寻机侵袭上皮细胞。利用细胞内的环境和资源开展病毒DNA的复制扩增,导致细胞死亡破裂,释放出更多的病毒,再侵袭周围的上皮细胞。这便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过程。

在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过程中,病毒DNA有可能插入人体细胞的DNA中,如此一来就导致了人体细胞DNA的变异,这便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变异,其中的一些变异属于致癌性变异,可导致癌症肿瘤的发生。渠志灿解释道,“人乳头瘤病毒根据基因序列来分析,具有100多种亚型,分为高危亚型,即致癌型,和低危亚型,即非致癌型。常见的高危致癌亚型包括16、18、31、33、45、52、58亚型等。”

目前大量的生物和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大多数宫颈癌是由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细胞变异所造成。所以,渠志灿介绍,有效预防HPV的感染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方式方法。

\
渠志灿博士(中)带领海外高科技团队科研攻关女性生殖健康

容易被HPV感染的女性有什么特点?

渠志灿博士:一般情况下,容易被HPV感染的女性具有两个体质特点,一是,生殖道微生态环境失衡,即生殖道微环境中的益生菌数量有所减少,内源性和外源性致病菌数量增加,使生殖道微生态pH值上升到高于pH 4.5,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生殖道炎症。研究表明失衡的微生态有助于HPV病毒的停留和重复感染,增加了上皮细胞感染所致的变异风险。

第二种容易被HPV感染的女性体质特点是身体的总体免疫力低下。免疫力是人体抵抗病毒的中坚力量。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身体自身制约病毒感染和扩增能力是不够的。

如何有效预防HPV的感染及传播?

渠志灿博士:根据HPV感染和导致细胞变异的机制,有效预防HPV的感染及传播可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主动维护生殖道益生菌的酸性生长环境,维护生殖道微生态的平衡,消除炎症;(2)通过合理的饮食、睡眠、运动、情绪调节等方式方法,包括合理的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的补充和保证,提高自身整体免疫力;(3)注意生殖器官的卫生,正确清洁,特别是防止男女之间的交互感染。

如何治疗和防护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炎症?

渠志灿博士:严重的生殖道感染,需要看医生,按照医嘱应用针对性抗生素,注意治疗之后修复微生态平衡,防止反复性感染。

大多数情况下生殖道系统的感染是轻微性的,症状轻微,没有明显不适。首先不能忽视轻微性生殖道感染,因为长期的轻微炎症会引起妇科深度感染性疾病,会增加HPV感染和细胞变异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宫颈癌发生的可能性。对待轻微性生殖道炎症应该用科学方法调节微生态环境平衡,恢复PH,通俗的说就是女性阴道内环境应该“酸”一点,也就是生殖微生态PH值在3.7-4.4之间时,生殖道微生态防线最强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良性微生物活性状态最佳,而致病菌活性被抑制,这样就可以促生益生菌,抑制致病菌,在不添加酸性物质的前体下,让中性的水呈弱酸性,这才是微生态防线重建的关键点,才可以有效的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反复发作,总之针对妇女生殖道感染性炎症,科学地防治是维护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①廖秦平,吴文湘.女性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的临床应用[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 (3):163-167.

② Chen Chen,Xiaolei Song,Weixia Wei,et al. The microbiota continuum along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and its relation to uterine-related diseases [J]. Nat Commun,2017,8(1):875-885.

③卢潭敏,李玉珍. 乳酸杆菌活菌胶囊阴道置入对产妇局部微环境的调整作用[J]. 山东医药,2013,53(31):102-103.

④郭鑫. 妇科门诊因自觉不适症状而就诊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2):1877-1880.

⑤田小英,廖秦平等. 阴道微生态与妇科肿瘤的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7):866-868.

⑥林农,张维嘉. 女性阴道微生态环境与生殖道感染[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29(5):377-380.

⑦Zozaya-Hinchliffe M,Lillis R,Martin DH,et al. Quantitative PCR assessments of bacterial species in women with and without bacterial vaginosis[J]. J Clin Microbiol,2010,48(5):1812-1819.

⑧MATU M N,ORINDA G O,NJAGI E N, et al. In vitro inhibitory activity of human vaginal lactobacilli against pathogenic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bacterial vaginosis in Kenyan women[J]. Anaerobe,2009,20:Epub ahead of print.

⑨刘晓茜,杨瑜,马芳,等. 女性生殖道微生态评价研究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7): 662-665.

⑩Ronald F. Lamont,Jack D. Sobel,Robert A, et al. The vaginal microbiome: New information about genital tract flora using molecular based techniques[J]. BJOG,2011, April,118(5):533-549.

⑪Ehrstrom S,Daroczy K, Rylander E,et al. Lactic acid bacteria coloniz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conventionally treated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J]. Microbes Infect,2010 May 27.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