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4年两会健康策 > 精彩报道 > 正文

刘清泉委员:我国中医药标准体系已见雏形,仍需不断健全

2024-03-07 08:31:39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标准化是衡量中医药学科成熟度、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稳定和提升中医药诊疗效果、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已发布一系列中医药相关标准,标准体系已见雏形,但是还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质量不高、修订不及时、应用不足、研究乏力等方面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教授带来《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支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提案。

(记者 董颖钰)“标准化是衡量中医药学科成熟度、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稳定和提升中医药诊疗效果、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已发布一系列中医药相关标准,标准体系已见雏形,但是还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质量不高、修订不及时、应用不足、研究乏力等方面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教授带来《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支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提案。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教授(右)查房。医院供图

刘清泉委员介绍,截至目前,中医领域已发布推荐性国家标准30项;中药领域已发布推荐性国家标准8项。现行5项中医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2006年以前发布,2007年至今暂未发布新的推荐性国家标准。现行25项中医(针灸)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分别于2008—2016年发布。现行9项中药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其中2项为2018年发布,5项为2015年发布,1项为2013年发布,1项为2008年发布。总体来看,中医药领域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数量仍然较少,覆盖面也较窄,管理体系尚不完备,标准制修订不及时。

中医临床指南实际应用不广泛。刘清泉委员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医药本身的特殊性,由于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是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与标准化的简化、统一、确定性原则略有不协调,因此指南多是原则和方向性指导,在医师具体诊疗中参考价值有限;二是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对中医药标准的支撑不够,缺乏创新性或引领性;三是标准推广不力,行业普遍存在标准化意识淡薄的现象,广泛应用标准的大环境暂未形成。

对此,刘清泉委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优化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体系,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议由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委参与,集合行业优势专家资源对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及地方标准进行系统梳理,构建系统、完善的中医药标准体系表,顶层设计、合理分工、各施其责,协调推进,促进标准整合、升级和淘汰,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二,夯实中医药标准化基础研究,积极引导高质量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中医药标准化应作为一门学科开展系统研究,研究对象是中医药标准化规律;应建立适用于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方法体系,明确方法论,研究方式及具体方法;应从科学层面、技术层面、工程层面建立中医药标准化的知识体系;重视中医、中药学科与标准化学科交叉,建立相应的中医药标准化知识增长模式。建议加强科技成果向标准的转化,建立合理通畅的转化机制,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标准,指导临床或服务市场。

第三,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标准引领中医药传承发展。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基本原则,在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前提下,遵循标准化研究原理和规程,注重其他学科与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相互交融、相互提升,扩展中医药标准化理论、技术及方法学等研究手段。统筹衔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国内国际互为支撑、协调推进;完善工作机制及工作程序,创新提案遴选方式,加强各环节质量把控;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引导和激励不同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责编:荆雪涛)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